本帖最后由 刘庄主 于 2023-2-21 08:10 编辑
在崇尚断舍离生活理念的人的观念中,有时会把收藏与囤积混淆在一起。总之就是攒无数同一类的东西,许多老年人深谙此道。
就觉得我妈有些囤积症,把家里搞得像仓库似的。每每趁她不备扔掉各种无用之物,被发现后指定挨顿臭骂----抓不着就打电话骂。
我自己很少留旧物,隔三岔五总要扔掉一些,书籍除外。去年春天在新装的大房子里,特别隔出来一个书房/茶室,打了两面墙的书架,榻榻米下面还有四个大抽屉。每每想到散落四处的书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安身之处,心里舒坦得很。
周先生同期也在装新房子,同一内审小组多年,私下毫无接触更无太多了解。但是中场休息闲聊时听到提及书架,他随口说,自己也打造了一大平层的书架。去年十一,应周先生夫妇之邀,我专程去参观了新房。
楼上楼下共240平,楼上生活区,楼下120平的工作室,除了一个小影音室,摆满了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
当天在现场,我头皮发麻,瞬间石化,风中凌乱。
据周说,这只是他藏书的十分之一,这些书的价值是房子的几倍都有了。其他的书太多,单位多给了两间办公室,还不够,又租了两个房子专门放书。
90%是他的研究方向,也有美术电影等个人爱好方面的。
藏书是主要却不是唯一,其他藏品,像影碟,腕表,文具,各种各样,投入了大量财力。
我很小心的询问之所以收藏的心理,答曰,也许是童年物资太匮乏,“童年阴影需要一生去治愈”。想想又觉得不尽然。小时候大家都穷,我现在还不是照样乱扔东西吗。
有一天,看到三联周刊or新周刊的几个编辑,在讨论收藏。她们提到了小时候集糖纸,少女时期的明星照片,手账,巴拉巴拉。
不不不,我心里说,那些,真算不上收藏。
真正的收藏有一种巨大的魔力,让身心深陷其中,耗时长久,投入的精力财力巨大。而且,这样的人做其他事往往也是全力以赴,聚集巨大的能量去做,也因此很容易做出来成就。比如周先生在领域里就是研究成果骄人的新锐。
转念又想,历史上许多名人大师不仅爱好广泛,很多也喜欢收藏,较之普通人,他们大都忽略凡尘日常的繁文缛节,自顾自对钟爱之物投入无限热情。
念及于此,再看周先生,仿佛看到一枚潜力股。于是,我诚恳讨要了周先生写的一本书,特别要求一定要亲笔签名,我要拿回来虚心学习。
所以,我的藏品是:未来大师手迹签名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