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5-1-30 09:51 编辑
每逢春节,几乎家家都会贴春联。质地鲜红的春联,一是可以烘托节日的气氛,二是以此作为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人们会在春联中写下自己的心愿和祝福,寄托对未来的期望。例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年年有余”、“步步高升”。春联也可以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临时编撰。比如节前大雪纷纷,就写“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如果一冬天没有降雪,有才华的文人自有妙词:“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总之都是美好的愿望。
事实上,春联是从上古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
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一种叫做“年”的恶兽,每逢除夕它就会来人间祸害百姓。百姓们为了驱逐它,就燃爆竹、挂桃符。我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去邻居家给长辈们拜年时会说:“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给你们拜年了。”邻居长辈一边往孩子们衣兜里塞糖果、瓜子,一边回道:“好孩子,走了年了(年已经走了);谢谢你爸你妈!”
古人认为桃符、桃板可以驱鬼祈福。古籍上讲“正月初一,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有了纸张,人们就用纸代替桃木板,但仍然是画上门神,即神荼、郁垒以驱邪祟。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能力。他继位之初,生活简朴,励精图治。内诛佞臣,外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再加上上天眷顾风调雨顺。未出几年,他就将偏安一隅的巴蜀建成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士农工商安居乐业的天府之国。
孟昶是位才子皇帝,平日里也喜欢与文臣、学士们一起写诗填词。某年春节,他命令文臣们给皇宫门口的两块桃符(桃板),写一副对联。群臣不敢怠慢,纷纷写来献上。孟昶看了竟没有一副满意的。于是,他略一思索,自己提笔写了这样一副: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虽然五代十国末期就出现了春联,但两宋、元时期并未普及。一直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某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自此,春联这种艺术形式在华夏大地上方始盛行起来。
讲几个有关春联的趣事:
一,古时候某村里有一个大财主,与一位穷书生相对而居。财主家不仅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院子里还种了奇花异草,特别是一片翠竹,远远看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除夕这天,对面的书生借景写了一幅春联贴在了自己的大门上:
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财主看了对联不乐意了,好,你个穷酸书生真不识趣,竟然借我家景物,装点你家门楣。来人,把竹子齐腰砍了!家丁们照财主的吩咐砍断了竹子。
书生见状立刻改写了对联: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财主更来气了,他命家丁干脆把那片竹子连根刨了出来。
书生淡淡一笑,回家重写了一幅对联贴在门上:
家藏万卷书长有,门对千根竹短无。
二,某年除夕书圣王羲之写了幅春联,让儿子贴在了大门上。谁料,不一会儿的工夫就被人揭去了。他又写了几次总是被“盗”。这也不是个常法啊,他略一思索,嬉笑着又写了一联,然后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先各贴上半联: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幅半联,帖出去后果然没人再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亲自把后半联帖了上去,组成的整联是:
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上文说过,春联初现于五代十国末期,比之早五、六百年的东晋时期是不大可能有帖春联这一习俗的,这明显是后人杜撰的一个故事。
三,某贪官平日里搜刮民脂民膏,贪婪残暴,还洋洋得意自命清廉,百姓们极为憎恨。年关,贪官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幅对联:
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有位聪明的百姓看后极为不齿,一气之下夜晚他在上下联各续了一句话,改为: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我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四,某年中秋节,几个秀才围坐在庭院的桂树下饮酒赏月,其中一位秀才触景生情偶得一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怎么对呢?他们苦思冥想最终也没有对出来。到了除夕,出上联的秀才忽然来了灵感,他自己对道: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此联对得结构严谨,清晰明快、工整自然,不愧为一幅巧对。
写春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家家户户迎接新年、寄托美好愿望的方式。龙岁已往,蛇年将至。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各位文友阖家欢乐、心想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