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漫步在像明霞倒影在地上一样美艳的姑苏台上,顿时摆脱了无聊的闲愁。我且举起酒盅慢慢地饮酒,细细地欣赏吧。远望越江水清浅,台下还有吴歌飘起,吴地的歌声在雾霭中渐渐消散,江上的大雁向远方飞去。西施从前曾经从姑苏城中,沿着九曲路乘辇车来这台上游玩。台边的梳妆池内,因为她经常来此梳洗,所以就沉积起了一层厚厚的白粉。当年吴王在这云烟缭绕的姑苏台上观赏歌舞,游宴欢乐的情景,如今却像落日余晖一般消逝得无迹可寻。
我从遥远的思绪中惊醒,重新审视眼前的姑苏台。青红相间的栏干矗立在近处的红色花墙与远处的青色群山之间。花墙之上,远山蜿蜒,犹如一双淡青色的细长宫眉。如果我曾向那些曾经游历过这里的野鹿询问,它们可能会笑着说:“这座台与古时已是大不相同。”是谁招来了一叶扁舟,选择了隐退江湖?范蠡能够急流勇退,与西施为伴,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逐渐消磨了济世救国的豪情。如今,我也像范蠡在五湖旅行一样,羁旅在四方。我站在水边矶上,却无法报国,只能在此感叹“空悲切”。
注释
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源于唐代边塞曲。《词谱》以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正体,此体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另有变体六种。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又名胥台。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其台。据《吴郡志》:“姑苏台在吴县西南三十里横山西北麓姑苏山上。”《太平寰宇志》九十一引《吴地志》:“阖闾十一年,起台于胥门姑苏山,造九曲路,高三百尺。”施芸隐:即施枢,字知言,号芸隐,梦窗词友。著有《芸隐横舟稿》。
步:步头,亦作“埠头”,码头或渡口。
越来:即越来溪。在江苏吴县西南。《吴郡志》十八:“越来溪在横山下,与石湖连,相传越兵入吴时自此来,故名。”
吴歈(yú):吴地的民歌。屈原《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庾信《哀江南赋》:“吴歈越吟,荆艳楚舞。”杳(yǎo)霭(ǎi):形容遥远,沉寂,如烟霭模糊不清。
一本无“九险”二字,一本“九险”作“花阴”。辇路:辇道。即天子御驾经过的道路。班固《西都赋》:“辇路径营,修除飞阁。”凌空:高高的在天空中。九险:即特别险峻。九,泛指多的意思。
濯(zhuó)妆池:即脂粉塘,吴故宫中溪名。相传西施曾沐浴于此。《述异记》:“吴故宫中亦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人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濯妆于此溪上,至今馨香。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
霄:天空。顶:指山顶。
乐:一本作“落”。沉:一本作“沈”。
青:一本作“新”。
女墙:城上凹凸状短墙,也称女垣。《释名·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陴,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韦庄《天井关》:“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云中筑女墙。”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宫眉:宫中流行的画眉式样。唐明皇创造出十种眉毛样式,如远山眉、三峰眉、小山眉等,古诗词中用山喻眉,或用眉喻山均有。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有人解为绣屏上的山景,有人解为女子眉毛。这里是用“宫眉”喻山。宫,一本作“空”。
当时:一本作“姑余”。游鹿:《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糜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招:一本作“拈”。
寄:一本作“赋”。
闲风月:一本作“闲月”。
销:一本作“消”。
浪打鸥矶:暗含“鸥盟”典故。谓与鸥鸟为友,比喻隐退。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词:“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矶,水边突出的小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