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将明清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调降为“自主限关” 8月24日,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学术成果: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核心问题就是将我们一贯认为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调将为“自主限关”,同时调升了明清时期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文章摘要:“闭关锁国”不是中国古代既有概念,也不是西方对中国的固有认知,而是晚清中日语言嫁接产生的历史名词,不是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客观描述。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势力,明清时期的中国当政者从军事、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采取了以“自主限关”为主要特征的限制性政策。这一政策没有阻断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但造成了消极防御和漠视西方先进科技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陷入被动挨打局面埋下了伏笔。 众所周知,我们对于明清的历史,本来就不是只有”闭关锁国“一个标签,恰恰相反,还有很多人推崇这段历史,比如什么康乾盛世。各种清宫剧更是把皇帝大臣美化成文韬武略,爱民如子。至于明朝,研究院如果不说,因为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我们一度还认为明朝是挺开放的。
历史研究不应局限于已有结论,而且应该倡导百家争鸣。但选择在这个因为疫情已经三年不能正常交流的时刻推出这样一个成果,还是有点让人费解。姑且不论研究院的研究是否有必要,结论是否正确,单单听到这些词,我们已经害怕了。建议你们自娱自乐就好,不要说出来。因为,我们也深知,不论是“闭关锁国”,还是用“自主限关”,都一样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