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邓公立教育兴国战略以来,已经实践出了现存的模式,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基本上是统一科目制,学子们竞争。因为遇上六七八十年代的生育潮和高校规模建设的滞后,中国的教育竞争异常激烈,摆在家长面前的,是赤裸裸的分数,逼迫家长的教育焦虑,持续了十几二十年。
小孩也累啊,由此,有人批评中国现存模式的教育过早摧残了小孩,所以中国的科学家长大了就不想学习了。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一点儿道理,但这是个现实问题,并不是理论问题。所谓现实问题,你必须要考虑现实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是生育潮和高校教育资源在时间差上的错配,中国的学生的竞争是自然地激烈的。
其次,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其实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人。回顾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潮,中国需要的有基础文化的劳动者进厂工作,这才是最大的需求。
再次,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科学的创新,还不到时候,中国这几十年学习西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都只是在学习的阶段,而不是创新。现在的创新不是空想,不是理论的突破,而是基于已经实现的产业技术上持续的创新。中国现在还没达到高端制造的技术水平,怎么能跨越高端技术进一步创新呢?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会变得非常充分,随着中国生产技术的机械化,需要的体力劳动者进一步下降,中国也会培养高端人才,以兴趣为重的方式培养,因为学位竞争没有那么焦虑了,教育资源过剩了,个性化教育变成可行了。也随着中国高端制造技术的逐步进入世界前沿,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肯定会冒出来。
假如诺贝尔奖是公平且没有政治意义的,再过二十年,中国就会赢得大量的诺贝尔奖。
不论你信不信,这都是可以预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