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这是天性,关键在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要有节制。“好恶无节于内”,就不能循天理而行。怎样才能节制呢?试分析: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致知在先,诚意次之。这个诚意的“意”即是“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句里的“欲”。所谓意欲,是付诸行动的那股意念。老鹰见到兔子,心念一动,自天俯冲而下,这个心念一动就是“意欲”。
“老鹰见到兔子”,即是致知。先有致知,然后动心起意“俯冲而下”。人,也是如此。先看见饭,然后想吃饭。或者先知道饿,然后想吃饭。或者先想像中看到好吃的,然后流口水。诸如此类,肯定是先有所知,然后意有所动,欲有所求。
所以,控制老鹰抓兔子的办法
❶不见兔子。兔子躲起来,老鹰就不起意抓兔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是道家老子的思路。儒家类似的说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❷不知兔子好吃。老鹰眼瞎,如愚,不知有兔,则不起意。“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道家;儒家则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上两种办法都以外力控制内心。属于笨办法。儒家更常见的办法是教化,使人自觉节制内心。《大学》的核心内容是“明明德”。通过明白事理,然后道德自觉。所谓自觉,用一个词儿讲出来即“中庸”。“中庸”的意思即“致中和”。所谓“致中和”分两层意思,如下:
❸静心。
有些人容易无明火起,也是不知不觉而怒。怎么办?照见这不易觉知的意欲,这无明火自然消灭。佛法特别强调照见这两个字,因为像镜子一样照见,比无明火更快,在无明火起之前迅疾照见,一照见,火即灭。
要达到静心的水准,就要“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人心里的七情六欲处于平和状态,别七上八下支支棱棱不熨帖。
❹读书穷理。天下事事物物都理得明明白白,待人接物自然有分寸。这就叫“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❶❷两种笨办法,外人用以帮自制力欠佳的人。❸❹两种自觉的办法,自制力强的人用来自制。
伊川先生唠唠叨叨的办法❺寡欲。这个办法在理上通,却行不通,理上无碍,事上有碍。若止于空谈,这也算是个办法。若要实行,“寡欲”就是个虚假的话头,中听不中用。
总起来说,所谓寡欲,其实就是要有所节制而达到中庸之道。达到中庸的办法,要么有❶❷之“愚”,要么有❸❹之“知”,不论是知还是愚,都不必寡其“欲,更不必寡之以至于无。寡欲,归根究底是一个提高认知和见识的事情。欲望就像衣服上的脏污,要去污,就要间接洗衣服而不是直接去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