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里有一节话说得真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首先说天道是静的,人禀天道而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接下来说人的欲望,“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近思录里伊川先生说:“心有所向,便是欲。”两种说法都是一样的意思,即,欲是天道在人心里的运动。欲,是人心与事事物物有感有应。
正常的感应是“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也就是内心和外物若合符节,自然而然。人心都是肉长的,很难那么契合,很多时候都表现出“好恶”的偏向来,即“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具体表现为“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详见《大学》,节引如下两段:
一段说心无节制而有四不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一段说身无节操而有五辟焉:“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天道滚滚,“物之感人无穷”,则上述“四不正心”+“五辟身”=欲。欲者,人对天道的不正常反应也,故曰,“天理灭矣”。“此大乱之道也”。
既然 人欲=“天理灭矣”=“大乱之道也”,所以,养心,即见天道。所以荀子说得直截了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莫善于充分体现天道。
只要努力遵循天道天理,就没有什么反常的欲。只要不偏离天道天理,就没有什么反常的欲。
绝大部分人都老实本分,遵守天道天理,所以没有什么必要寡欲,更不必寡之以至于无。伊川唠唠叨叨寡欲,是烧空锅。
以论语里的教案为例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合乎天理,也勉强称得上“寡欲”。“求也退,故进之”,冉有本来安分守己,还有些退缩,行动力不足,再无中生有唠叨什么寡欲,会害人不浅。还是孔子教得圆融无碍。寡欲,还是养欲,需要因材施教,不能烧空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