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自由的内核》一文中,写到个人被社会组织(广义,包含家庭、学校、公司、社群、国家等)的各种需要,被情感需要、被艺术需要、被体力需要、被智力需要。因为人是群居的,所以人必须满足这些需要,那就要交付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来换取生存和幸福。我们所交付的时间和精力,很难说得清楚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如果是主动的,我们说,我们是自由的,如果是被动的,我们说我们是不自由的。对于一个契约社会来说,签订了契约,我们看作是主动的,那这种在某个时间段被限定在契约之内的活动,还是属于自由的性质。社会的自由度,可以这样来衡量。
在工业社会,人的体力需要,已经被取代了很大一部分,而随着人工智能社会的来临,人的智力需要,也会被取代,并且,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崛起,人的体力需要,会更进一步被取代,人类从被剥削的阶段,转变成了被不需要的阶段。这是两个超级大的历史变化,进程可能是缓慢的,而趋势似乎不可逆转。那么人,还能干啥的?我只能想到,我们现在人类的生存模式,还有被情感需要和被艺术需要两个需要。人也许就依靠这两样继续活下去。
人类的情感特征,就是独占和拥有。某某属于我的——这个归属关系灌注了父子、情侣、夫妻、同学、朋友、同事、战友的种种伦理。这种独占模式是一种枷锁,也是一种驱动力,正是因为这种独占的枷锁导致了矛盾,才是激发情感的源泉,成为人生的意义。自由的冲动和独占的桎梏,具有永恒的魅力。试想,如果有一天,人类突然集体“悟道”了,对爱情也没有了独占心理,对子女也没有了归属的心理,等于人类彼此放弃,就是个体人的情感不被需要了,人是彻底自由了,但这种被抛弃的空虚感,让这种自由变得毫无价值、也毫无意义。
上帝是对的,他永远不放弃他的子民,信他的人得永生。这种永生,不一定是长生不老,而是情感永远被需要,不孤独,活着有意义。
想咋活就咋活的人,也许只是厌倦了被需要的枷锁,但一个人真的能咋活就咋活,而完全没有被情感需要,没有人在乎,人生马上就失去意义。呼叫要怎么活就怎么活的人,也许只是被需要得过了头的一种矫情心理。
人工智能社会的降临,在字面上,人类剩下的被需要就不多了,有点像我们养的宠物,不需要他体力劳动,也不需要它拥有什么智力奉献,而只是一种陪伴。人类要保存生存的意义,不是走进一个天堂社会,而是应该保留人间的爱恨情仇的矛盾,作为一种意义永动机存在,否则人类还能玩什么呢?在实践上,人类的社会发展模式,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如果人类的体力和智力需要都被消灭,人类个体间的差异就会变得非常小,从而变成一种非常平均的状态。当然,这种平均的状态只是说绝大多数,而绝对少数的人王,会站在上帝的位置——这个人,是民主选举的,还是世袭的?很难说。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私人公司的手中,而私人财产又神圣不可侵犯,这就有可能保护这种机构的权威就是一种传承。平均状态的多数人,只能在情感世界里寻找意义,在艺术、体育需要中满足社会组织。一个完全平均的人类社会,国界也许都是多余的。
乐观一点吧,以后,也许是真正审美的社会。美学将取代社会政治哲学,成为主流。
希望以后的人类,不要集体进入虚无之中!那是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