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8-10 06:24 编辑
盲点 痛点 痒点——作品大火归因问题 文:公理力
如果你是冲着枫叶国森林大火之肇因来的,抱歉,让你失望了。
如果你听腻了有关《罗刹海市》的鼓噪、呱噪、烦躁,单纯换口味来了,也别得意,你只是爬出了半个坑而已。
本篇的焦点是,《罗刹海市》及一切大火作品的归因这档子事儿。
必须充分肯定,杨逍逍同学是一位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三考学生。他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罗刹海市》因啥大火?就是明证。
这也是公某弄这个回应帖的原因,毕竟,鼓励永远必要。
那么,《罗刹海市》以及任何一部文艺作品,能大火的要素究竟有哪些呢?
大可抛开逍逍在意的文艺鉴赏理论,包括艺术规律、审美规律等唬人的概念。以公某之见,主要因素大致可归因于三点:无感盲点、审美痛点、感性痒点。
——电影中的纯艺术片基本不受待见,一个先天原因在于这类片子沾染了那个被称为思想的东东——或为艺术而思想,或为思想而艺术!
要命的是,思想的笨拙外化,其生存域基本囿于狭窄的小圈子,也就不可避免地沦为大众这个感性受体的无感盲点。
正如哲学类书刊与流行无缘,纯艺术片火不起来,甚至活不下去,才是正常。火起来了,反而不正常。
——够格淋漓尽致展现美感的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火起来,甚至能经受“时间凌迟”的考验,皆因击中了受众的美感痛点。这个痛点可以是悲剧美、喜剧美,当然也包括视觉美与听觉美。
如电影《活着》《霸王别姬》、杨丽萍的孔雀舞,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交响曲、帕瓦罗蒂的歌唱等,都是这类美感痛点的例子。
也包括春晚面世的《千手观音》,是由一群聋哑姑娘呈现的舞台艺术珍品,其视觉美、“悲剧”美交相辉映。该精品不仅早就走出国门,后来更有第二代演员继续在全国很多地方巡演。
但是,仅仅具备美感痛点的作品,尚难进入下面这类作品才能独霸的顶级爆火境地——尽管短命者居多。
——能抓准大众感性痒点的作品,才是大火的首要原因。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能够风靡世界,卓别林电影和憨豆的作品能够令全球观众捧腹,赵本山的小品能征服最多春晚观众,“凤凰传奇”组合能够经久不衰,甚至“老鼠爱大米”、《小苹果》《学猫叫》《挖呀挖》这类幼儿园作品也能大火一把,原因无它,只是挠到了受众感性痒点而已。
无独有偶,有记录以来,国际社会最火的作品也是韩国人推出的儿童歌曲《Baby Shark》(鲨鱼宝宝),目前在“油管”的播放量已达131亿次。这首儿歌全长仅136秒、全曲仅18个单词,可谓简单到极致。
倘若尚存纠结,从受众圈分野的视角,梳理一下作品能否火起来,或可划为感性圈、文艺圈、思想圈三个定义域。
思想圈关照的东西,可谓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乃宿命,这也是哲学在东、西方任何社会都没几个痴者待见的基本原因。逍逍同学将思想归于最高层次,这本来就是常识。但是,贵圈对于作品能否火起来,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换句话说,有没有思想性,不是作品能否火起来的要件,尽管不排除锦上添花的角色。
文艺圈的境遇就要好得多,俗人也不拒沾染些文艺气息,属常态。这也是文艺少年、文艺青年、文艺老年层出不穷的人性本因。逍逍将美感归于第二层,同样是常理思维。重点是,任何作品要想火,基本的审美旨趣不可或缺,美感足以成为激发感性痒点的催化剂!
感性圈之豪横,在于一网打尽所有两腿高级动物。不止是文艺圈及其附庸风雅者不例外,枯燥的理论家、思想家就没有感性的时候啦?罗素当年来中国访问讲学,就带了位漂亮女友,尚未回国就被大了肚子,尽管这位现代哲学大咖和学界标兵,在英国已有订婚的准娇妻。
一句话,创作者唯有忠于该圈,才意味着找准了大火市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逍逍同学将“情感”归于最低的第三层次,本属当然之举,只是,该层才是作品大火的首要支撑。
当然,作品占据感性圈的同时,如果能同时扩充“领地”到文艺圈,甚至思想圈,那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必须明确一点,即使能够一网打尽三个圈子,且同时关照盲点、痛点和痒点的作品,也并非成功的充要条件,不意味着一定能大火。
最后,有人或许想到另一个问题,刀郎的《罗刹海市》究竟算怎么回事呢?
这个话题实在不该继续霸屏,将在楼下扯一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