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10-26 15:16 编辑
妹子有点迟疑,试探性问,二姐,你中午……回来吗?
不回。脱口而出,之后,才忽而醒神。反问她,你是打算出门?真要出门的话,我就尽量回家一趟吧。
母亲的午餐问题,不是我,就是我妹子,必须要有人负责的。
才知道妹子想随妹夫探望她婆母,又不放心我母亲,打算全权委托给我。但她又担心,会影响我的节奏,就又说,你要是忙不过来,我尽量赶回来就行了。
我自是满口应承。往返数十公里,还有大段山路,而况探望老婆母……如此匆忙来去,多少让人不放心,也有点于心不忍。我的节奏,……总能调整一、两次的吧。
我母亲就插话,很慷慨陈词的,说,谁都别管她,她能照顾自个儿云云。
背对着母亲,跟妹子相视,而后会心一笑,又摇头叹息。
这算是某种默契了:不能拿母亲的话当真。她大约是笃定了,我和妹子自会协商解决。
我这个老母亲吧,总习惯性“口是心非”,类似“家长制”外延里的“假民主”。真若没人照管的话,指不定哪天就又闹起来小脾气,指摘女儿们诸多不是了。
再说,她素来享受晚年生活,颇多小矫情,又长期依赖成性,连热水器都不会用,更遑论动用电饭煲、微波炉以及燃气灶之类了。让她上街去吃饭?算了,晃荡到找不着家门,可咋整?
如此想来,区别于别的老人,我母亲真是幸福得没边了。就这样,还三天两头耍小脾气,说,嫌弃她就把她扔养老机构什么的。
真是诛心之语。
在她们上一代的理念里,去养老院类似被遗弃,多是没有儿女或者儿女忤逆不孝的老人。但凡有子女可赖的,都绝无可能去养老机构,甚至会背地里嘲笑,某某在养老院遭了罪了。
“我养你小,你养我老”,是传统,是国情,更是刻入血脉的认知。这个所谓的“养”,除开与物质关联的层面外,更多是某种精神的依赖。类似菟丝子似的,无法独立存活,而必须依附的模式。
而我母亲是这类认知的佼佼者,把这种“精神依赖”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她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她是我妹子的尾巴,我妹子到哪里她就去哪里。她甚至干涉我妹子的爱好,比如,跳舞、画画、打麻将这类,因为她跟不上趟儿……
很无语。
偶尔的偶尔,我会旁敲侧击,说,我妹子年纪轻轻,就活成了70岁老人的样子。我母亲就不高兴,说,幸好不是随了你生活,不然呢,指不定活成啥样子了。
我跟先生暗戳戳讨论:还能啥样子?就我这么懒散不肯担责的,铁定锻炼得她有生活自理能力,没准行动敏捷、来去如风,甚至找个老伴抱团取暖去了啊!
这话自然不能说,说了,被敲筷子头是小事,怄得人鼻涕一把泪一把,还得我妹子、我姐姐轮番哄才哄得好,我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在我母亲看来,我是书读多了,近乎叛逆、反动,缺少“规矩”意识。她不知晓的是,我是羡慕她,生了仨女儿,有地儿撒娇、矫情,有足够资本躺平,拒绝与社会同步。
随着“养老”话题的深入,看母亲在女儿们的百般呵护下,无比滋润享受晚年生活,不由得人不思虑、不忧伤:未来的我、我们,老了,老了,又该何去何从?
互助养老么?真不现实。性情差异大,很难共处。何况所谓的低龄,并不与健康划等号,如何界定谁该照顾谁?
去养老院么?如儿子所说,良莠不齐,如何保证质量。
赖着儿子媳妇么?怎么忍心成为累赘?而况独生子女,有自个儿的小家,还要背负4-6个老人的照拂,可能性有多大?
算了,不想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先照顾自个儿的老人,才是正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