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逍逍 于 2022-4-12 23:34 编辑
今天晚上看了刘创兄弟的《人闻》,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真是一个不错的杂货铺子啊。在这里,好话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拜读拜读。
在我看完之后,想给刘创兄弟提那么一丢丢的建议,也希望能为他的写作事业带来那么一丢丢的推进。那就是,我发现他在写散文随笔时,会不由自主的使用一些超长的长句,该现象在《活葬》一篇中尤为突出,已略显病态。我担心的是,这已成为刘创兄弟的创作习惯。
我也喜欢长句,华丽丽的长句容易形成一种浓墨重彩的鲜明笔调,阅读时也能造就朗朗上口一泻千里的流畅语感,比如你们刚读过的这两句。因为长句有更多的修饰,但没有更多的顿挫。就像饱和攻击的柯秋莎,连绵不绝的火力输出适合作者某种情绪的抒发,同时在读者的意念中闪现出一道道流光四溢的暗夜烟花。呃,装的有点过份了。
基于以上原因,长句更适合于散文,因为散文更需要修饰和抒发。对于较为讲究的作者来说,在他们下笔之时,脑海中就在默默的进行遣词造句,其本质就是在进行无声的朗诵,因此,作者对语感的敏感性要高于读者的敏感性。长句流畅、华丽且有气势的语感要优于短句,这使得有些作者容易形成一种优先选择长句的习惯。
当然,我说的长句主要指可选择的、修饰性词语较多的句子,对于某些因语法需要而产生的长句,属于结构性长句,不在此列。
但长句太多或过长,读者就会产生负担,会累岔屁。无论是眼睛还是大脑的信息接收习惯,都需要进行及时的休息和停顿;尤其是视觉接受信息的速度要快得多,而大脑对文字的解析速度会慢一些,两者并不同步,句子太长会形成信息堵塞;这就是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之一。一口气唱不完一首歌,句子太长噎不死人但能晕死人。不夸张的说,有时候下半句还没看明白,上半句的内容就已经忘记了。此时,文字的信息传递功能就出现了紊乱。我们很不习惯看低劣版本的外国名著,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低质量的翻译容易出现一些结构性长句,读来累人。
此现象在《活葬》中较为明显。因为作者在创作时已经习惯、甚至偏爱这种语感,故而在成文之后的复盘阅读中也不易察觉出来。对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及时分段、精简词语的方式进行矫正,形成更舒缓有效的输出。对于刘创兄弟的这个小习惯,我在此斗胆指出来,希望对他的创作有所裨益。
最后,有谁把标题中的“长短”会错意了?发鼻屎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