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10-29 14:32 编辑
讲到两性生殖环节,不可避免的被学生追着问:双胞胎、多胞胎咋来的?
话题便自然而然宕开一笔,给好奇宝宝们分析异卵双胞、同卵双胞以及多胞胎的形成原理,包括试管婴儿等医学依据。
本着对生命来之不易的尊重吧,想起青少年轻生或懵懂现象,便多讲了些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危险”,譬如,葡萄胎、宫外孕等。
顺理成章的,想起来“人面疮”的民间故事,也就推荐了个周末游玩线路:
距离市中心大概1.5小时的车程,往成都的西北方向走,彭州丹景山镇双松树村的茶陇山,有一处佛教文化寺院:三昧禅林。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已有1140多年历史。
当地人称:三庙水。分上、中、下三处庙宇群,禅味十足。
其中“上三庙(水亭寺)”,早年以“三昧真水”小有名气:是庙宇后面的崖壁浸出来一小眼山泉水。很多善男信女风尘仆仆来一趟,就为了带一瓶“真水”回去。
“人面疮”的故事便与这“三昧真水”相关。
“中三庙(至德寺)”,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损毁,很长时间没有再重建。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投入资金?我感觉应该没有,毕竟香客实在不多,没必要花冤枉钱。
“下三庙(安国寺)”应该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吧?有外来资金参与重建,规模便远胜于旧貌依旧的“上三庙”了。
首先,在距下三庙寺院数里之遥,就建起第一座彩绘牌坊,正面上书“三昧胜境”,给人特别庄严正式的感觉。
“下三庙”的山门之外,依山增设了很多附属建筑,包括放生池、九龙壁、研究处、禅养中心等,崖壁上也增刻了多龛石像,增加了庙堂的规模感和气势感。
各处殿堂也多增补,比如财神殿、弥勒殿、大悲殿、大雄宝殿、功德堂……包括它们的内外设施和布局。
这些后期的增设,有两处独立的看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佛家禅林:
1、以碑记和塑像群的方式按次序展开,将“人面疮”故事完整呈现出来。
2、塑500尊金身罗汉分5层列在方形建筑之上,建筑门设置为洞形,上书“古解冤洞”,“解冤”之说,也与“人面疮”相关。
佛家故事,自是因果之说:悟达国师(唐)患“人面疮”恶疾,寻至此处用“三昧真水”洗濯时,痛彻骨髓死而复苏才知晓:国师的前世是袁鸯,因受皇帝宠遇名利心起于德有亏,被其腰斩的晁错借机化作人面疮侵扰以报昔日冤杀之仇。
朴素的风土民情,对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等,总能赋予神秘而趣味的文化属性。这类民间传说与作文大有裨益,设若在生物课堂上聊及,其实有点“不务正业”,主要是太耽误时间了。
与生物学“生殖”环节沾边,我这么跟学生解释:
多学点文化知识,免得冷不丁就被忽悠了,民间故事里所谓的“人面疮”,其实就是“寄生胎”,又称胎内胎。是双(多)胞胎在分裂分化过程中,一方处于弱势发育受限或停止被另一方包入的现象。哪有什么跨越千年的寻仇,需要真水洗冤可言?
说来也巧,周六,有朋友约。我便想起来这课堂推荐,顺也再走了一程。
其实我每年总要去几次的,毕竟距离不远,环境清幽、静谧,历史底蕴深厚,且上三庙和下山庙都有斋饭,10元钱。晒太阳喝茶的话5元起。下山庙停车也便宜(公共交通不便,要步行好几公里),才5元。
上山庙走得少些,我虽热衷于登山,然同行之人大多不堪疲累。比如周六这次,同伴们走到“解冤洞”就不再前行了。好在也算不虚此行,同伴把“碑文”看了又看,不无鄙夷说,咋这么多错别字?
把我笑得不行,倒是又悟到了一层:民间故事起源于普通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文化也是文化,真善美的弘扬,并不因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而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