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11-8 12:21 编辑
前两帖谈攀比,分别着眼于特性——中国人攀比心重现象,以及由个体差异导致的攀比心理普遍性问题。本帖再具体看看欧美的情况。
物质或精神匮乏是攀比心理的土壤和空气。 匮乏导致不自信,攀比心理就成了孪生兄弟。物质或精神丰裕到一定程度,攀比心理悄然变化,滋生标新立异心理,成了新的B格。撒狗粮、凡尔赛式炫耀,都是其副产品。
但后者并不意味着攀比心理的必然消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使人的生理、安全和归宿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还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求。在这些需求满足之前,攀比心理都可能以某种方式存在。
而另一方面,自信心又是攀比心理的克星。在某种程度上,自信可以弥补匮乏之虞,从而抑制攀比心理的滋生。这个心理现象,可上溯至中国的老子和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就不赘述了。
广告是攀比心理的发酵剂。 再大的钻石,又有何用?除了工业用途,对居家生活者而言,其实用意义等于零。是广告商们赋予钻石独特意蕴。发迹于开采南非钻石矿的荷兰戴比尔斯的一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掏空了无数人的钱包。置于人们心中的是“无价”“尊贵”“恒拥有”这类洗脑理念。于是乎,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朱丽特·斯戈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描述了美国人均消费量连创新高的过程。她指出:在过去,美国人买东西,总要与自己周围的邻居、亲友等比一比,只要别人有了,自己最好也不要缺。
在今天,由于广告媒体对商品的大肆宣传,美国消费者开始以广告或肥皂剧中所描绘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攀比标准,由于电视上宣传的生活方式大多属于中上阶层,甚至富裕阶层的,事实上,美国消费者在不自觉中将攀比的参照系转向了那些收入远在自身之上的人。
说到底,东方与西方,谁也别笑话谁,攀比乃人性之一,欧美人也不例外。
上一帖跟帖中,公某曾提到,英语世界有一个习语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指的是与邻居进行比较,作为社会阶层或物质财富积累的参照基准。有人直译成“跟上琼斯”,原意就是与琼斯家攀比。Joneses泛指生活条件比自己好的左邻右舍,不能“跟上琼斯”,被视为表现出社会经济或文化劣势。
与一般词条动辄几十种语言版本不同,该习语在维基百科上只有英文等区区3个版本,更无中文版,这意味着在整个中文世界也是个陌生词。公某准备回头给维基翻译出这个中文版词条。
那么,该词条是怎么来的呢?
据溯源者考据,Keepingup with the Joneses由“to keep up with the Smiths and theJoneses”简化而来,后者最早出现于1884年。从1908 年开始,DW·格林菲斯执导了一个系列喜剧短片《传记女孩》,以邻居琼斯一家(The Joneses)为主角。
1913年,漫画家亚瑟·莫曼德开始创作连环漫画,取名“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用以讽刺争相攀比斗富的浮华尘世。但直到1940年才上了《纽约世界》专栏和其他报刊。漫画描绘了打拼社会的麦吉尼斯一家,他们努力“跟上”邻居——琼斯一家(The Joneses)——整个漫画中经常被提及,却从未出现过的角色。由于该连环漫画广受欢迎,名字自然传播开来,成了大众俗语。
“与邻家攀比(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的理念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这一哲学,当人们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及其相对于同龄人的表现时,炫耀性消费就会发生。
根据罗杰·梅森的说法:“在炫耀性消费推动下,对地位商品的需求已将许多资源从投资转移到更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制造上,以满足消费者对其相对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关注”。
社会地位曾经取决于一个人的姓氏,然而,美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消费主义的兴起都引发变化。随着商品供应的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来定义自己,这就加剧了对更高地位的追求。从那时起,炫耀性消费和物质主义便成了贪得无厌的主宰。
无法“攀比”可能会导致不满,即使对于地位很高的人来说也是如此。这或许与被称为“享乐跑步机”的概念/理论相关。
对某些人来说,收入水平与追求社会地位相矛盾,“攀比”导致“入不敷出”。一个显见的指标是信用卡债务——愈加依赖信用卡支付基本生活费用。
克利福德·C·福纳斯在 1936 年出版的《未来100年》一书中这样写道:“‘攀比’现象……源于孔雀开屏”。
在时下中国语境里,“琼斯家”与“隔壁老王家”异曲同工。而“人家的孩子”,是另一个“中国造”家长们攀比心理的典型例子。
O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