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初读《红楼梦》,认知停在四大名著以及宝黛爱情的标签上。最近听人提及女性、女权话题,想起这部以女性群像为主要角色的小说,想起“大观园”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不觉内心颤栗,于是我拿起书,试着再读,想要读出些什么来……
林黛玉,一个敏感脆弱,多愁善感的女子。因为寄人篱下,因为没有家族依傍,她在意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太过于小心翼翼的活着,使她抑郁成疾并终究香消玉殒。表面看黛玉死于爱而不得,可事实上呢?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一个她所依附的大家族,怎么可能容得下她的真性情。
而如今呢?在这个女性思想逐渐高起的社会,也有成千上万的林黛玉涌了出来,她们接受心灵毒鸡汤“为爱低到尘埃里”的洗礼,将自己置放在一个最末端的位置,放弃个性、自由、性情,沦落成为恋爱脑而不自知,真是可叹、可悲。黛玉妹妹若活在现代,她与宝玉该是灵魂契合的知己,会不会走向婚姻姑且不说,起码她不会因为爱情而丢失了自我。这,才是正解,不是吗?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提到这句话各位大抵猜到我接下来要讲谁了,王熙凤,一个性子泼辣的人。在大众眼里,她或许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正派人物,但她却是一个好母亲,好的掌权人。早有名言“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站在母亲的角度,她坚强。站在管事的角度,她灵活应变,八面玲珑。她那些阴损手段,比如对付丈夫的小妾们,与其说是恶毒,不如说是无奈。谁不想维护婚姻、家庭的纯净?
这类事业型女人,精明干练、风风火火,还能兼顾家庭的,才是最值得仰视的吧?像尤二姐这类依附男人的菟丝子,像尤三姐这类不被认可就自爆的,简直弱爆了。凤辣子真正演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换个角度看,哪怕在封建的男权社会里,她也为女人们争得了一席扬眉吐气之地,不是吗?
探春初看是一个独立女性思想代表,但受制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家族没落的背景下,她只能被命运推着走,越趋近结局越令人觉得惋惜。她和迎春的命运看似不同,实则如出一辙:都是封建大家族,乃至封建制度下的祭品。
阅读这本书时我常常会叹气,一边庆幸自己生在当今平等社会,一边同情小说里女人们的遭遇。那时的背景,智男而愚妇。那时的女性缠着双足,蛰伏于家庭之中,束缚于礼教之下。
是的,中国女性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平。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扼杀了多少女人的生机?一部《红楼梦》,真要研读起来,简直是女人们的血泪史。
好在总有女人在觉醒,并没有被彻底碾压。读到秋瑾的《满江红》,赫然入眼的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铿锵玫瑰,烈烈绽放,是将许多男子都比下去了的英气、骨气。
曹雪芹写下这本《红楼梦》,是因为有着相似的遭遇:极度膨胀的皇权挤压士族阶级,就如封建王朝男权对女权的挤压。但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如鲁迅所言吃人和被吃的关系,曹雪芹从吃人跌落到被吃的境遇,而女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一直是被吃的那一方。
《红楼梦》里的很多女性,她们聪明,好学,勤奋、知礼,比如香菱、比如晴雯……却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成为一个又一个牺牲品,真是让人掩卷之后依旧扼腕痛惜。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女性的思想意识早已崛起,但封建残余的男尊女卑思想并未肃清,关于性别歧视的问题依旧存在,并在一定范围长期存在。再读《红楼梦》,在泪光潸然之后,我想为中国女性发声,为全天下女性发声,也希望女同胞们能够携起手来, 努力打赢一场仗,一场关于女性和男性等同权利的硬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