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残月关山 于 2024-1-8 11:59 编辑
我们知道,电影《泰坦尼克号》是在泰坦尼克首航遇难这一事实背景下,虚构的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影片。这一海难是事实,男女主角是虚构,那么电影中其他船员和乘客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比如那些外国洋爷们儿是不是真的纷纷把救生艇让给妇女儿童,自己宁愿器宇轩昂地随船葬身鱼腹?
事实是,乘救生艇活下来的不仅有很多男人,而且更多的是富人。
通过对生还的651名乘客的统计数据表明,“妇女儿童优先”的动人救生口号并非完全属实,获得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孺。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乘客的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
三类不同舱位的幸存几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当时所有的轮船都是这样设计的。其二,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这个相同的逻辑,即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就儿童而论,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讳言,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时错过了逃生的机会,而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
所以,大船撞冰山事故发生后,船上装备的救生艇的承载量远达不到乘客船总人数,而舒适豪华等级高的仓位在船的上部和甲板的上层建筑里,平民的经济舱则在船的底部,而且是锁闭的。为什么要把平民锁起来?自己去想,类似情况在国内不鲜见。待平民打开舱门,像爬楼一样沿着狭窄陡峭、冰冷坚硬的铁梯冲上停放救生艇的甲板时,救生艇已经装满,有的已经下水。这些情节在电影里也有所反映。最终,在这次海难中丧命的1500多人中,不仅有很多妇孺老弱,更多的是平民。
逃生几率取决于船舱等级,这是“泰坦尼克”号奉献给世界的一条活生生的文明守则,也是人类社会一条强悍的规则。所谓洋爷们儿绅士般地死亡,只是被渲染的个体行为。
事实就在那里摆着,编导为什么敢歪曲?是因为文艺作品不是新闻报道。如果花费大量财力,把当时的情况一丝不苟地重现一遍,有多少人会看?而我们近年来演了那么多的清宫戏、古装戏,你都相信那些是真的吗?那么洋人拍的信不信呢?
不过,《泰坦尼克号》的虚构可以说是为了宣扬真诚、善良的人性和美好的爱情。虽然出自商业运作的需要,但也满足了人们崇尚真善美的心里需求和精神享受。而那些清宫戏里的勾心斗角是宣扬什么?阿哥们随意进入后宫与妃子宫女们打情骂俏,太监们也趁机揩油,使得青少年看了艳羡不已,以为那就是历史。那些虚构人物飞燕流萤一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来回穿越,让多少人着了魔?其实琼瑶阿姨们非常清楚,皇帝后宫哪怕飞进去一只公苍蝇,都是净过身的。到避暑山庄看看,嫔妃驻地与外界以一排太监看守的平房为界。成年阿哥敢踏入一步,就真的与庶民同罪了。
宣扬真善美,只要真善美还潜藏在大众心中,社会总体进步的趋势步就是必然的。社会的进步是以平民的自由度和幸福指数为标准的,当然,也是以牺牲大量平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有关平民幸福的记忆少得可怜,但无论如何,只要是站在全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境遇的角度来看问题,都必须承认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着的,我们这一代人比我们的父辈生活得要好些,他们整体也幸福于他们的父辈。
曾经我的师傅与我争执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人的工资60元钱能养活一家五口人,那样的物价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现在的物价,尤其是房价表明社会退步了。的确,站在城里人的角度看是这么回事,但是不要忘了,谷贱伤农,你的一家五口不是你的60元工资在养活,而是牺牲了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利益,来养活百分之二十的城里人。即便如此,你愿意回去过人均住房几平米,几乎没有家用电器,自行车就算豪车的城里人生活吗?
因此,所谓怀旧,就是对过去的记忆选择性忘却,只记住那些美好的,拿自己现在的个人不如意与过去的如意相比,拿现在的弊端与过去的好处相比。如果让某怀旧的人回到过去,除非是过去的皇帝、官僚,既得利益者,一般是不愿意的。为什么呢?社会进步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还说虚构,我们知道有个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据考证,史实是先秦时期齐国的事情。齐王战后大宴文武群臣,而孟姜女的丈夫战死沙场却未得到应有的抚恤,她于是跪在城门外哭。恰逢城墙一角失修塌下,这才惊动了齐王。可是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件坏事栽到秦始皇头上呢?因为他残暴,他穷兵黩武,草菅人命,他是人人恨,千夫所指。在强权之下人们只能私下编故事来蓄积仇恨,一旦时机成熟就揭竿而起,推翻王朝。
因此说,数千年的社会,在政治高压下摧残下,在社会等级规则的桎捁下,在丑陋人性的阻力中,正义的力量犹如沉沉暗夜中的萤火,深埋在民众心中从不曾泯灭过。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真、善的理念一直在曲折前行,社会在不断进步着。即使是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尽管政治高压和文化排斥,我们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认知上,没有找到出路,但朝代的不断更替,依然是正义的力量在起作用。毕竟新的朝代兴起时,虽然统治的形式变化不大,但全民族却能够得以一定程度地休养生息。
艺术虚构应该围绕真善美,宣扬正义,如果过于媚俗拜金就会背离全民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