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大师关汉卿
邳彤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而关汉卿就不一样了,听到关汉卿的名字,都会眼前一亮:关汉卿,在哪儿?还能在哪儿,就在河北,在安国。
是路过安国伍仁桥镇的时候,才知道这里是关汉卿的故乡。用孤陋寡闻形容我,一点也不过分。就如当年去河南云台山,看到王维的雕像,才知道这儿就是王维登高望远的那座山,就在这里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
关汉卿是河北安国人士,距离我这么近,太让我意外加惊喜了。因为我读过关汉卿写的一些戏曲,知道他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另外三人是: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于他的籍贯,有三种说法,解州(山西运城)、大都(北京),再就是祁州即安国。我当然认为他就是安国籍,河北名人,俺的老乡,怎能让给他处?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历史上,关汉卿被誉为“曲圣”。他一生创作杂剧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还有《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拜月亭》等历史剧以及散曲小令等数十首。而且,关汉卿创作的戏剧,都饱含着深深的感情,正能量满满。正因如此,才会传之久远,世界叹服。毛主席视察安国的时候,也生出去看关汉卿墓的想法,但因当时道路不好走,过河不便,为了安全,未能实现。估计他老人家一定会念念不忘呢。
关汉卿的伟大,不是我说的,是世界公认的。艺术无国界,关汉卿也是人类的骄傲。新中国成立后,关汉卿的研究工作就受到高度重视,出版了他的戏曲全集。早在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还隆重举行了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纪念大会。可见,关汉卿的作品不但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我认为,莎士比亚怎么能与关汉卿相提并论?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终于1616年,与关汉卿相差三百多年呢,其作品比关汉卿少一半也不止呢。就算比,也只能说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关汉卿。我看到,一个个耀眼的光环在关汉卿头上熠熠闪光,他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他的文学成就极为卓越。他不但是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古曲戏的开山大师。《录鬼簿》中贾仲明吊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是“玉京书会、燕赵才人”的领袖人物。
关汉卿故里是伍仁村(该镇还有一个伍仁桥村),在村东北大约一里处,就是关汉卿的陵墓。据说这只是一座衣冠冢。村西北角是关宅遗址俗称为关家园,面积九亩九分。另有关家渡、关家桥、普救寺等遗址,现存"蒲水威观"石匾,传为关汉卿手迹。其轶事传闻在故里世代相传,老幼引以自豪。
关汉卿的墓就在一片田地里。虽然我去的时候,是初秋,然也能感到萧瑟秋风袭身,怎奈一种冷意!用荒凉,萧索言之,毫不过分。要知道,这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啊!要清楚,这是举世闻名的曲圣啊!要明白,这是重修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之墓”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剧协主席田汉视察后,国家拨款修成砖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砖基墓,碑阳为“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之墓”。碑刻称其“伟大”,实不能感受其伟大,碑铭《重修关汉卿墓碑记》简要,更不能概括其伟大。寒酸而孤寂。荒草凄淒,益显孤独,青禾郁郁,尚存生机。其魂魄与大地融为一体;其精神于田野散于无形。元曲大家,独留荒塚,虽青松翠柏,亦萧瑟西风中。 我们知道,关汉卿的作品影响之大,内容之丰富,不能用以一般言语而概之。《析津志辑佚·名宦》曰:“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关汉卿主要从事的是戏剧事业,他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以艺术这种形式,为人民代言,向暴政开战。彼时,关汉卿名重天下。他熟悉社会底层生活,了解到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他的作品涵盖了所有艺术形式,悲剧,喜剧,历史剧,滑稽剧,散曲,套曲等等,信手拈来,引人入胜。
说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称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可以“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他写了窦娥悲惨的身世,展开她和流氓地痞的冲突,集中写贪官污吏对她的压迫,最后写她的复仇抗争。善良无辜的寡妇被屈斩而天地变色,这部剧作被称之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跌宕起伏,引人关注。
说喜,他的喜剧轻松、风趣、幽默,是后代喜剧的楷模。他创作的《救风尘》、《谢天香》、《拜月亭》、《调风月》等杂剧,都是具有现实主义的古典喜剧,塑造了一个个聪慧机智的女性形象。无论在艺术构思、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如今所谓的反转,在关汉卿笔下运用自如,引人入戏,引人发笑。比如《南吕·四块玉》的“闲适”写了好友聚会,是那种打平伙式的聚餐:“旧酒投,新醋波。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只鹅,闲快活。”白描如画,细想若我。令人忍俊不禁。他的许多杂剧经过改编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为人喜爱,给人以美的享受。
说爱,真切感人,顿生怜惜之感。《仙侣·一半儿》是其中代表作,四首,写尽了爱恋的种种:相识相爱相离相思,直到相疑,语言平实淡雅却优美俊逸。读后令人感叹:怎一个妙字了得!
说语言,关汉卿创造的语言新奇,活泼,生动,流畅,清新,灵动,刚劲,今天读之,亦如饮陈年醇酒,口齿溢香。比如《不服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南吕一枝花》:“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四块玉·闲适》:“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等等,语言艺术让人爱恨交加,哭笑不得,他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塑造的人物性格化上,酷肖人物声口,切合人物身份。其本色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不务新巧,不事雕琢,不枝不蔓,不堆砌辞藻,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实实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晋叔《元曲选·序》)。
说人物,他创造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如窦娥的朴素无华,赵盼儿的利落老辣,宋引章的天真纯朴,谢天香的温柔软弱,杜蕊娘的泼辣干练,皆维妙维肖,宛如口出。同是反面人物,葛彪的语言粗鲁强横,不脱恶霸凶徒的本色;周舍的语言干练利索,很符合他"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的老狎客身份;杨衙内口白粗鄙,有时却附庸风雅,装模作样;张驴儿语言流里流气,切合他流氓无赖的性格;鲁斋郎权势显赫,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贵族官僚,他讲话时彬彬有礼,并不挟粗棍子吓人,有时甚至还带着几分幽默,但他炙手可热的威势发出一股咄咄逼人的寒光,更见其性格的蛮横冷酷。
说揭露,笔下的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对社会黑暗的有力鞭挞。
哦,这是从读书中的摘抄和感想,不说了。总而言之,关汉卿的地位,没有人可以替代。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作品的主基调。关汉卿的作品,有着对当时社会的大声控诉,也怀着强烈的反抗意志,他用剧作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没有去参观关汉卿纪念馆,其实就在药王庙旁边。看了其墓,就不想去纪念馆:能有多少物品可供展览呢?惆怅中,上车,回家。到了区界的时候,心想:出了一次国,还真方便呢!
附记:伍仁桥的桥
伍仁桥也是一处古迹。去安国必过此桥。桥距离安国还有15公里。在伍仁桥村村南——注意,是伍仁桥村。这座桥还被叫做贵妃桥,万寿桥。为五孔联拱石桥,由北向南横跨于磁河之上,是一座五孔石桥,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由神宗敕建,这座桥采用宫式典型营造法,“桥拱自中孔按比例向外孔逐孔缩小。桥面、拱券和桥墩之间都有铁腰和铁仲联接。严密结实。桥基为山炭、柏木桩、石板筑成。桥面两旁26对望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狮子,云朵花纹栏板,桥南口紧接包鼓石处雕有大型石狮各一,通高1.8米。北口两侧雕石像各一,长1.4米,高0.85米,底座0.6米。石狮子是该桥的重要雕刻艺术品,远近驰名。桥下中间一孔的顶部有大理石即“贵妃石”一块,上刻“大明万历岁次庚子秋季月立,郑贵妃敕赐修建伍仁桥”等文字。”曾有“伍仁桥的狮子数不清”的传说。清朝末年,伍仁桥镇两座当铺的帐房先生们,奉东家之命,手拿算盘,带领伙计,多次到桥上清点狮子数目,结果数字各异。难数之处,在于母狮子身上雕有数目不同、神态百出的小狮子,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如核桃,有的趴在背上,有的蹲在身上,有的挑逗戏耍,有的则只露出半个头部,数起来,稍不留神就会漏掉。这座古桥虽不著名,也是省重点保护文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批准,在该桥西侧另建新桥一座。原桥就用栏杆围挡起来了。经过的时候,我特意下车参观了一下。虽然不及赵州石桥,毕竟也是古桥,且有数百年历史,保存至今,也不容易。桥面两侧望柱雕石狮,桥头有石象、盘龙柱。郑贵妃,大兴(今北京人),万历初入宫,时年14岁。她出身良家,聪明机敏,一生受帝宠爱。为给皇帝祈福,在药都安国修建此桥,故称之为贵妃桥。万历皇帝生日的时候,万贵妃祈福所见,也称之万寿桥。按说,为皇帝生日祈福所建,万寿桥之名在先,贵妃桥之名在后。不过因为万历皇帝宠爱万妃,叫贵妃桥也就无可非议了。过去的伍仁桥村,明代称伍仁店,是城南集镇水陆码头。每年春秋两季,商贾云集,市场兴旺,有“祁南雄镇”之称。可以想象,当年磁河水流缓缓,商船悠悠,桥上南北过往的行人车辆一定是熙熙攘攘。但是,如今磁河早已干涸,桥下流的是污水。这让本就破旧的桥更显得衰败:桥上雕刻模糊不清,大小狮子有的没了踪影,桥下除了污水,还有杂草和垃圾。近几年不知道有没有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