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3-12-8 17:19 编辑
金豆豆聊订报,我也说几句。
我28岁(1991年)到38岁(2001年)在金台路西路那个大门里工作了整十个年头。
报纸发行,自然是报社的重要工作。
我去的时候,已经用了北大王选教授(团队)的排版系统了,印刷厂排版车间有很多竖着的电脑屏幕,他们上夜班,所以白天多数屏幕黑着。
这就有了耳闻的故事。从前啊,天不亮,就有若干摩托从报社出发去机场,干嘛呢?送“版”。全国几个大区分片儿,飞机到,印刷厂接“版”进厂开印;比如成都收到“版”,那儿印的就包括了拉萨(西藏)的报纸。
有个车间消失了,哪个?排字(铅字)车间。
年底发行(来年的),那是大事儿!学校讲升学率,报社讲发行量,但是,大报的讲和小报的讲是不一样的,小报是绝对数字,大报,讲的是相对的进退。绝对数字,嘿嘿,《南方周末》、《北京晚报》、《作家文摘》,那就不得了。
为了把大事儿做好,几位副总编辑在十一月就“下去”了,干嘛?大军区、省、自治区,走走,戏称,酒喝好了,订到连跟订到排,那差远了。
个人订《人民日报》,确实少。
但是,真事儿,9几年呀?有一次股市大跌,街边儿有人对我说:早看《人民日报》就好了。
其实呢,我相信,不订《人民日报》的,也没订《朝日新闻》,也没订《纽约时报》,因为啥呢?就因为跟他没关系嘛。
真研究中国的外国机构,桌子上是少不了《人民日报》的,没吃那碗饭,不用订。
90年代末的时候,一位矮个子蒋姓编辑向报社领导提出建议:搞“网络版”。被采纳,他本人成为筹建组织的负责任之一。
后来邓亚萍的那一段儿,是在“网络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事业。
那个网红胡,是后来一个子报的负责人,社会上名声挺大,在院儿里,不是主流的媒体人,绝对不是,入不了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