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3-6-14 10:19 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时代在文学形式上都有自己的侧重与特色。先秦以诸子百家显盛,继之是汉赋、唐诗宋词垂范于后,元代则以戏曲杂剧名世,明清以降,自传体笔记散文、唱本小说流行开来。
明清的文学作品与前代相比较,更偏重于书写个人日常生活情趣、浮生的欢笑与泪水、文人奇闻轶事。这些文字,上不为建功立业,下不为富贵敲门。只是意兴所致,信手写来。因此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的作品有:《红楼梦》、《陶庵梦忆》、《随园诗话》、《浮生六记》等。通过阅读这些优秀文字,今人可以从中了解到明清朝代的风土人情、时人的兴趣爱好,乃至文人间的诗酒唱和、平民世界的礼尚往来。在现今这嘈杂浮躁的人世间,每当茶余饭后雨夕灯窗,手捧一卷奇文细细赏读,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
《随园诗话》作者是清人袁枚,成书于乾隆年间。袁枚是清代的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随园老人。袁枚出生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浙江杭州,家境优渥,自幼饱读诗书,少年时以才名著称乡里。年逾弱冠便考中进士,授职翰林院,从此步入仕途,曾任江宁等县知县。为官期间,能体恤百姓疾苦,饶有政绩。
作为一个秉性清高而向往自由的文人,或许他不愿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官场仰人鼻息,于是,盛年之际,袁枚在南京江宁县小仓山下购买了一座颓废园林,进行精心修葺改造后,取名“随园”。而后决然挂印辞官归隐其中,从此徜徉山水烟霞之间,安享亭榭泉林之乐;结交士子权贵,吟诗作画、著书授业。
随园四面无墙,外人可随便出入,每逢佳日,游者如织。主雅客来勤,一时间,随园成为了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休闲游览、饮酒赋诗的胜地。
袁枚博学多才,著述丰富。《随园诗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是一部有关诗歌创作、诗歌美学理论的著作。但内容并不单单是苍白机械的理论说教,而是与同时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多以随笔故事的形式,记述了与诗歌创作有关的理论探讨、奇文轶事、异域风俗,使整套书籍很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随园诗话》里,袁枚倡导灵性说诗论,提倡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抒写性灵,反对死板地以考据为诗的风气。并认为真情是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字之心”(卷三)。又进一步说,“自《三百篇》至今,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无关堆垛”(卷五)。
袁枚认为,作诗遣词用典要灵活,不可太拘泥于事实。他说:《三余编》“诗家使事,不可太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峨嵋山下少人行”的句子,但天宝年间,唐明皇幸驾四川时,并不路过峨眉山。谢朓诗:“澄江静如练”,事实上谢朓居住的宣城离长江有百里之遥,而且县治周边并没有其他江流。在这里,峨眉山、长江只是代指,并非真实存在,但并不影响本诗的艺术性。“诗有干无华,是枯木。有肉无骨,是夏虫。有人无我,是傀儡。”这也是袁枚精辟的诗论。
《随园诗话》以品评诗歌为主旨,也就是“话”,当然“话”必须建立在“诗”的基础上。因此作者不惜花费了十年的工夫,搜集采录了大量当时及往昔各个朝代印证诗论的作品。同时还记载了很多与诗论有关的诗坛掌故、诗人轶事。在这里录译几则共同欣赏。
1) ,杭州人赵钧台想在苏州买妾,他见到一位李姓女子,人长的很漂亮脚却很大。赵钧台不无惋惜地说:“这样风姿绰约的人,可惜土太重。”土重,当时杭州方言,是指脚大的意思。
媒婆说:“李女虽然有缺陷,但也有优点——她会作诗。你可以当面试一试。”赵钧台想戏弄她,就以《弓鞋》为题请李姓女子写首诗。
李女立刻写道:“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赵见状,惭愧惊惧的逃走了。这位土豪分明是自找无趣。
2) ,清朝开国之时,江阴城是最后投降的一座城市。当时有一位女子被清军掠获,女子骗他们说:“我口渴的很,不知道能不能允许我去江边喝口水?”
士兵可怜她,就答应了。于是,女子趁机投江殉国。当时城中死尸很多,气味污浊,秽不可闻。此前,女子曾咬破手指在墙上题诗道:“寄语路人休掩息,活人不必死人香。”这个不知名字的诗人,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烈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