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3-8-16 21:21 编辑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的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代,但隋代进士科取士情况史书里语焉不详。有确切材料可证的第一榜进士考试,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唐朝以后,历代科举考试的程序,以及考中者的等级名称和授职情况略有差异。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称呼、典故,大多源于明清两朝。
科举考试是通往仕途路上一段相当艰难的里程: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大致要通过县、府、院三场测试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秀才”。而后再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取得进士功名。
进士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二甲、三甲。第一甲共三名,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依次是榜眼、探花。前三名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其余人称“同进士出身”。以上三个等级被录取者统称“进士”。
考中进士是无上荣耀的事情,请看唐代孟郊《登科后》这首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中国历史上,有详细记载的第一位状元是唐代武德年间的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刘春霖。孙伏伽离我们很久远了,就不提他了。现在我们来说说“第一人中最后一人”——刘春霖。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筼,直隶(河北省)肃宁县人。贫苦农民出身的他,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读起书来常常是废寝忘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刘春霖,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其他人更于热衷于科举。
刘春林从童生一步一步地考到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参加了“癸卯科”考试,却意外落榜。光绪三十年适逢慈禧太后70大寿,朝廷增加“甲辰恩科”以示庆贺。
此时的中国大地上,孙文等志士领导的民主革命浪潮已是风起云涌。清***这条满载封建残余的破船,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甲辰恩科共录取进士273名,状元是直隶肃宁人刘春霖。关于刘春霖金榜夺魁,民间有很多传说。
甲辰恩科,是为了庆祝慈禧太后70寿诞特加的一届科考,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想从中寻找一点儿吉兆,而不完全是为了选拔人才。据说,当慈禧太后“钦定”鼎甲名次时,她拿起主考大臣推荐的首份试卷一看,是广东清远考生朱汝珍,心里顿生反感。一是看到“珍”字,立刻想起了被她投井而亡的珍妃,感觉毛骨悚然;二是看到“广东”二字,忽生怨恨。在她心目中,仿佛广东人专爱与满清作对。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杨秀清,戊戌变法的康、梁,革命党人孙文、汪精卫……这些动摇大清江山根基的“叛逆”,哪个不是广东人?
慈禧面带愠色,把朱汝珍的卷子放到了一边。她又拿起第二份卷子审视,考生是刘春霖,直隶肃宁人,卷面一笔“董体”韵味的小楷,恬静可爱。再一琢磨考生名字与籍贯,不禁喜上心间。“春霖”:春风化雨,天降甘霖!“肃宁”:肃静安宁,天下太平!多么吉祥顺意啊!于是,就把刘春霖的试卷放在了朱汝珍上面。
再看第三名试卷,考生是满族人金梁。但见文章开头写道:“国事可谓痛哭流涕者……”对此不吉之言,慈禧不禁勃然大怒,心里说:我庆寿诞,你来“痛哭流涕”,真特麽晦气,她随手把卷子仍在了地上。
就这样,刘春霖被慈禧太后钦定为“第一甲第一名”,甲辰恩科状元。中状元后的刘春霖,按惯例授翰林院修撰。
传说明朝最后一位状元大考前,他父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父子俩应邀去一位官宦人家赴宴,他们赶到那里时宴席已近散场。主人很遗憾的说,你们来晚了。又说,晚了就晚了吧,总比不到强。来,罚你们一杯酒。
过后,儿子去京城考试,一举夺得状元,只是还没来得及得到朝廷的授官,李自成就率领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他们的确来晚了。
光绪三十三年,在各方压力下清***终于正式下诏:废除科举制。仅仅做了一年多“殿撰公”的刘春霖,就成为了千年封建科举制度的谢幕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第一人中最后一人”。
后来刘春霖被公派日本留学,回国后曾任直隶某高等学堂校长。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他受聘在总统府担任内史。此后,厌倦了官场勾心斗角的状元公,隐居北京家中,以卖字鬻画为生。
1932年溥仪的伪满洲国成立后,傀儡***总理郑孝胥,特地派心腹持重金邀请刘春霖这位末代状元去担任要职。他思忖再三后婉言谢绝——君非昔日之君,臣也就不能做昔日之臣了。
七七事变后,王揖唐等一批汉奸走狗在日本人的指使下,搞起了一个帮凶伪政权。为了欺骗民众,妄图打出刘春霖这块状元金字招牌。他们多次以高官厚禄威逼利诱,刘春霖始终严词拒绝,并曾当面痛斥王揖唐的汉奸卖国行为。
刘春霖博学多才,在文学、诗歌,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他的书法,圆润平正、娟秀端庄,又得益于状元头衔,时人争相求购,使得他应接不暇。
1944年,72岁的刘春霖寿终正寝。千年科举场的最后一颗文曲星,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夜空,划过一道璀璨而短暂的光芒,戛然而逝。
纵观这位末代状元的人生经历,不免令人联想起另一位末世状元文天祥。他们的金殿夺魁,同样在民间或多或少地流传着某些微词。然而,他们成名之后的日子里,无论是面对死亡威胁,还是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始终坚守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国文人气节。如此节操,完全无愧于他们身上那令世人敬仰的状元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