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种从士兵考入军校的家伙,多多少少都有些兵痞之气。这么说或许有些言重了,但我们这些当过战士的家伙至少有些粗野,说话办事有时显得不那么文明。
当时在我们北大营沈后干训队97级学员四队,像我这种选手占了绝大多数,一个个七不服八不平的,全然没有温文尔雅的学生模样。
也有例外。比如来自湖南的彭晓龙,就是一个很有儒雅之气的帅小伙儿,言行举止透露着文化人的气息。
事实上,晓龙入伍前就从事着很有文化内涵的工作,在当时的后勤某分部政治部宣传科玩照相机和摄像机,不像其他大多数同学不是带兵训练就是执勤站岗。
晓龙虽然来自湖南,但却像极了斯拉夫人,眼睛瓦蓝,头发微黄。我们那时和他开玩笑说他是俄罗斯人,晓龙不急也不恼,不解释也不争辩,一副很大度的样子。
我们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也不便深问。2012年初,我陪总部工作组下部队检查,总参一个参谋的长相像极了彭晓龙。我心里咯噔一下:他不会也是湖南人吧?一问,还真是,并且和晓龙是一个地区的。当时我就纳闷了:真是奇了怪了,湖南那一带是不是有斯拉夫移民?
先不管了,继续讲晓龙的故事吧。
上军校时,晓龙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代业余爱好:逛旧物市场。
他可不是闲逛,而是去发现有收藏价值的宝贝。看到中意的古董或是他觉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晓龙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晓龙总是面带微笑,那双蓝蓝的眼睛十分有神。或许,这也正是他淘弄宝贝的秘密武器吧?
离开北大营后,晓龙先是回到老部队,后来因在沈阳找了个老婆,辗转调入沈阳某干休所从事政治工作。
晓龙还在黑龙江时,我见过他一回,印象中是他来哈尔滨找我。
那时,晓龙和上军校时一样清瘦,背个小包,面带微笑,不喝酒,不抽烟,说话依然慢声细气,那股书卷之气倒是越来越浓厚了。
头天我们唠到很晚,次日一早去房间找晓龙吃早餐时,他却不在。一会儿他回来了,说是去了极乐寺附近的早市。
不必问,晓龙肯定又寻找宝贝去了。
那时,晓龙告诉我,他以收集各类陶瓷为主,挣的工资除了正常开销,剩下的大部分都花在上面了;家里那点空闲地儿,摆来了他从各地收集来的陶器。
我问他有没有真品。晓龙很谦虚,说自己也不太懂,就是个爱好,总比抽烟喝酒强。
听了晓龙的番话,我深以为然,但却学不来。
那是个高雅的爱好,需要学识,需要经验,需要时间,更需要坚持,这几个条件,我一条也不具备,于是只能看着晓龙继续着他的高雅品位和爱好。
调到沈阳后,同学聚会时,晓龙参加过两回。但大多数时候,他似乎并不喜欢这种推杯换盏的应酬。
我理解晓龙的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即便是关系很近的同学,也不能强求。
记得还在北大营上学期间,可能是老部队都在黑龙江的缘故,我和晓龙走得比较近,经常在一起唠唠嗑扯扯淡。
离开北大营前,晓龙让我给他在纪念册上留言,我把对一年军校生活的些许失望和对未来的期许揉进了对他的祝福,写了一大段话。
对此,晓龙印象深刻,后来屡屡提及。
渝夫2012年5月18日草于辽宁沈阳,2023年7月3日完善于天津河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