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流行一首歌
叫
向云端。
不知道是怎么流传开的。
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不觉得有多好听。
后来刷到一个组合。
叫
丹正母子。
妈妈一开口。
我就瞬间被打动了。
歌还是那首歌。
曲也还是原来的曲。
但唱歌的人唱出来的味道不全相同。
细枝末节的微妙变动。
整首歌的气韵就不一样了。
丹正妈妈的一些吐字和转调。
和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是不同的。
于是这首歌就生动了。
你就会觉得。
唉!对了!
你会忽然发现,普通话的发音吐字,在这个旋律里,不完全正确。
就好像从前将日本歌曲翻唱过来。
有些歌词是搭不上曲的。
周华健的花心。
怎么听,他就是不如原来的日版。
一首歌其实是带有他自己的口音的。
所谓的南腔北调。
许巍的蓝莲花。
你就能感觉到那个地区的口音。
不是很明显。
但你细听。
就会微微笑。
窦唯有首声律启蒙的冬。
那个唱法。
就很像过去老一辈儿吟哦的调子。
短视频里有个叫大沛先生的。
吉他配古诗。
那个调性。
就跟窦唯的冬特别像。
但是更婉转些。
唱歌的姑娘。
有一副金石为开的好嗓子。
世不多见。
极有韵致。
那会儿,你会忽然明白。
唱戏的人儿练的嗓子那都不是白练的。
早先关注一个电台主播。人是粤语地区的人。
所以每次自己念自己关于爵士乐的文章。
或是讲一些唱片的背景。
免不了带出的乡音。
我就蛮喜欢听这种夹生的扑腾话。
现在的电视剧因为广电的要求。
都不允许带地方方言了。
从前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
在电影里,都不说普通话。
家乡话说的很地道。
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还有我的团长我的团。
天南地北,五湖四海。
哪个不是自带乡音。
我们那个年代。
普通话还没有完全普及。
我爸妈单位上的同事也是来自各个地区。
只有在正式场合,才会用普通话。
有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
我们都不太好意思在学校讲本地方言。
都是说普通话的。
潜意识里好像说家乡话很低端似的。
但是到了初中。
曾经兴起过一阵叛逆风。
一些男生带头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本地话社交。
我们这种老实点的。
看他们就会隐隐地有点子佩服。
因为整个学生生涯以普通话为官方用语。
所以出去走向社会。
总不免被当做外地人,异乡客。
本地话讲的实在是不正宗。
有一次在酒桌上和朋友们聊起方言。
年纪大了,阅历丰富了。
猛然发现。
明清时期的小说里的一些用语。
其实是能和当地土语对照的上的。
杌子到现在还能看到。
现在也还是有老人这么喊。
可见。
当地的方言。
如果在整个环境封闭的状况下,是可以当做化石来看待的。
这种封闭的圈子
也可以用车马慢来形容。
交通欠发达时期。
是会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
不是指跨地区的不同。
是即使是三四站之外的地区。
其口音都会有不同。
每一个小地盘。
一个小厂子。
一个大院。
彼此之间有了圈子。
互相不完全交集。
则口音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非常有趣。
可惜的是。
现在的普通话太普及了。
我再也回不到过去。
和妈妈回乡下老家。
那种努力听人家讲话的事儿也不会有了。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
其实是会被口音侵蚀的。
侵蚀大概有点过于字面化。
就是被带歪了。
你懂吗?
打个比方。
你要是韩剧看多了,看久了。
你就会不自觉的说出。
阿西八。
阿一古。
就是酱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