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国学堂 【文史探幽】孔孟不是一个道
查看: 29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探幽】孔孟不是一个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12-1 17: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相差107年,不远。孔子是今山东曲阜人,孟子是今山东邹城人,相距26公里左右,很近。孟子表态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是情理之中。孟子被视为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过了差不多千年,唐朝韩愈《原道》列孟子为继承孔子道统之人,尔后北宋列《孟子》为科举考试科目,南宋朱熹又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实际地位在“五经”之上),故元朝加封孟子为孔子之后的“亚圣”,从此,合称的孔孟之道代表了整个儒家思想。但我从《孟子》中看到,孟子未必识得真孔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12-1 17: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2-1 18:12 编辑

《论语·述而第七》: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孟子·公孙丑上》: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既圣矣。”

————
原文没有子贡,孟子演绎为对话探讨,挺好。但问题在理解上。孔子原话“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只是主观上不认可,未涉及客观如何。孟子改写为“圣则吾不能”,则意味着孔子同时否认自己客观成圣的可能。或许孟子为了突出孔子的谦虚,但是,过又不及,过了就是擅自代言孔子了。

还有,原话“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承接于“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为之”的“之”指代成圣成仁这件事。“为之不厌”,指追求成仁成圣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导他人追求成仁成圣而不倦。孟子改为“学不厌而教不倦”,改变内容为“学”“教”,跟成仁成圣没有关联了。

还更重要的是,孔子表达自己一直在追求成圣成仁的路上,孟子添加子贡评语“仁且知,夫子既圣矣”,变成了孔门弟子自证孔子已然成圣。孟子初心或许是抬高孔子,但事实上适得其反,让人误以为孔门自吹自擂。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12-1 17:2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2-1 18:13 编辑

《论语·阳货十七》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孟子·尽心篇下》: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
“乡原,德之贼也”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句式相同,大致可以判断“乡原”与“道听而途说”一样,不是指人而是指一种行为,趋时奉势行为。

《孟子·尽心》将“乡原”拆解为“一乡皆称原人”,但在其他先秦典籍中遍查不到“原人”这个词,我怀疑是孟子弟子为了解说自己理解的“乡原”而发明“原人”。

不过朱熹取信,“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李零也因袭说,“即一乡之中貌似忠厚,并以这种假象取悦于众人的好好先生。”

但是,为何限于一乡之中?一党一邑一邦之中,没有好好先生吗?若有,叫“党原、邑原、邦原”吗?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12-1 17: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2-1 18:14 编辑

《论语·子路十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孟子·尽心篇下》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
中行,一种行为。中道,一种方法。孟子改“中行”为“中道”,已是偏离。理解“与之”为相与交往,更是偏离。正因为这个偏离,解“狂者”为狂士,解“狷者”为狷人,认为孔子在不得交往中道之士时,也欣赏狂狷之士。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12-1 18:1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孔子是立论,孟子是辩论。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12-1 18:18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2-1 18:14
孔子是立论,孟子是辩论。

孔子之后的战国分为两支,一支是孟子,一支是荀子。
荀子重礼,后来到了韩非子时,往法家演化了。越来越务实。
孟子重义,往仁义方面走了,越来越务虚而高大上。
孔子自己这里,礼义并重,最是恰当。
孟子和荀子皆有偏颇,跟孔子已经不是完全同道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12-1 18:20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2-1 18:14
孔子是立论,孟子是辩论。

我做论语解读,就是回归到孔子这里,探究没有被篡改的孔子思想到底是什么?
至于孟子荀子他们全部做切割,不让他人的思想干扰孔子思想。更切割董仲舒之后的儒术。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12-1 18: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2-1 18:20
我做论语解读,就是回归到孔子这里,探究没有被篡改的孔子思想到底是什么?
至于孟子荀子他们全部做切割 ...

拨开云雾缭绕,才见孔门真义。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12-1 18:30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2-1 18:25
拨开云雾缭绕,才见孔门真义。

我是越通透论语,越烦孟子这个人。装腔作势第一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12-2 09:41 |只看该作者
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首先当是效仿孔子言行。但事实上,孔子一生所没有的“意、必、固、我”四劣根,在孟子身上几乎全有。

大摆架子是其一。比如在《孟子·尽心上》中宣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反顾孔子,且不说面对各国国君或权贵时有问必答,即使子路汇报叶公之问,子贡汇报太宰之问,也从来不管人家是否“挟贵而问”而做出回应。

微生亩挟长而质问孔子热衷追名逐利,孔子依然心平气和地给予解释。即使仪封人仗着地利而请见,还有因为错辈而难以沟通的童子请见,孔子都是乐于相谈而欢。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12-2 09:42 |只看该作者
《公孙丑篇下》记载,孟子准备朝见齐王,齐王派人告诉他,今天得了风寒,不可以见风,请先生明天再来。孟子听了,马上说,很不幸,我也有病,不能上朝。次日一大早跑到东郭大夫家,后来又去景丑家借宿。景丑批评孟子这样做不合礼,孟子还辩解说,天下公认尊贵的是爵位、年龄、道德三种,在朝堂上看爵位,在乡党中看年龄,至于辅助君主治国自然是看道德。齐王凭什么拿他拥有的一种来侮慢我所拥有的两种呢?

孟子真是理直气壮,算盘打得也精,拿自己的道德和年龄所长抵扣齐王的爵位。且不说自许道德是否真有道德,但请问,既然反感人家“挟长而问”,怎么自己又可以“挟长而倨”呢?如果让孔子听到这一番言辞,是否斥之“是故恶夫佞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12-2 09:45 |只看该作者
孔子以君子为求,即使是认识上的一点不到位,也马上自我纠错,哪怕在弟子面前。比如雍也篇说冉雍问子桑伯子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可以啊,就是简约了点。冉雍提出不同看法,居心慎重而行政简约,如此治理民众,不也可以吗?孔子马上说,嗯嗯,就是冉雍你说的这个道理。

“小人之过也,必文。”综观《孟子》全书,孟子受到弟子诘问处也不少,但除了强势辩解,还是强势辩解。比如在孟子出门准备前往东郭大夫家时,弟子公孙丑婉转劝阻说,昨天您假托有病辞掉齐王今天召见,现在却要出门办事,大概不行吧?孟子回道,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行?如此公然将谎言当实情,居然理直气壮。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12-3 20:46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说,孟子太把自己当根葱了。
《告子篇下》记载,季子代理任国国政时,派人送礼物到邹国孟子家,孟子接受了。不久,孟子从邹国到任国时,拜访了季子。后来孟子住在齐国大邑平陆时,齐卿储子也派人从齐都送礼物来,孟子接受了,但不久他到达齐都时,却不去拜访储子。弟子好奇而问,为何有别?孟子引用《尚书》说,“享献之礼贵在仪节,如果仪节的隆盛赶不上礼物的丰盛,便等于没有享献,因为他的心意没有用在享献上面。这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完成享献的缘故。”言下之意,你储子不像季子身在别国,明明可以亲自从齐都来平陆,却仅仅派人送礼,太不把我孟子当回事了。唉,自己对齐王无礼却有理,人家齐卿送礼也无礼,也就孟子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12-3 20:47 |只看该作者
在我看来,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爱极面子而已。
《尽心篇下》记载,齐国遭了饥荒,有人对孟子说,大家都以为老师会再度劝请齐王开仓赈灾。

孟子回答说,我可不愿“再作冯妇”,重操旧业而惹人笑话。平日高举仁义大旗,当万千饥民需要他委身落实仁义,却以怕落笑话而拒绝。可见,孟子高喊“虽千万人吾往矣”,或许难敌人家一声讥笑。

孔子则不然。齐国陈成子弑杀齐简公,孔子闻讯而“沐浴而朝”,时年71岁的他隆重其事地专门斋戒三日,颤颤巍巍地上朝请求鲁哀公派兵讨伐。鲁哀公推脱自己做不了主,让他去找三桓。他于是又去找三桓。被拒。孔子当时国老级人物,也没有认为丢了老脸,只是再三强调自己尽到了责任,“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看来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在言行上似乎没怎么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