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不通 于 2021-4-22 19:05 编辑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这一副对联,含蓄、谐趣,又一语双关。是古时文官和武官的对侃。和我们现在的砖文有点联系,但又很独到。对联中说到八音,是八种材质做成的乐器。分别是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金,就是金属做成的乐器。可在那些演义、史记中能看见影子,常有“鸣金收兵”等词句。金,是铜锣,编钟、镲、钹等金属打造出来的乐器。古人打个战,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忘带乐器在身边,这礼仪不是一般的讲究和浪漫。比起诸葛骂死王郎要有趣多了。
石,最典型的乐器就是“磬”。开始是劳动人民田间劳累用石头片工具来取乐的土乐器,后来高大上了,用玉做出来了,声音好过石头。古人以玉石做成的乐器可以看出对精神文化的高标准。玉很昂贵,有的帽子上,或者腰间配上一块玉,除了显示身份,更突出对文艺的兴趣。再不济,囊中羞涩,拿出来也可抵个酒钱。佛印和尚曾把鱼藏在磬里。苏东坡就用“积善人家庆有余”把佛印的鱼敲竹杠一样敲出来吃了。佛印的磬已经变成金属铜做成的了。声音更胜过玉做的。
土,用陶土做成坯后再用火烧制而成的乐器有埙。这种乐器看过《聊斋》的都应该听到过。呜呜咽咽,很凄惶。目前,我在学这种乐器,是我所学过吹奏乐器中的一个梗,难度系数太高。土质乐器还有“缶”。曾经的雄主秦始皇被蔺相如逼着敲了一下缶,我想秦始皇肯定非常来火,杀他的心都有。
革,用兽皮做的乐器最出名的就是鼓。鼓的出现有4500年了,它在八音中是首位。祭祀、狩猎、战争、娱乐都离不开鼓。鼓声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所以有擂鼓助威、助战一说。在咚咚的鼓声中,体力会增加,那说明鼓是兴奋剂。可惜华雄那方如果也擂鼓,就没有被关公温酒斩断人头了。擂鼓和鸣金是两个相反的概念。校场阅兵,须得三通鼓响;找县太爷告状,也要击鼓;就连老百姓划个龙船,划手也要随着鼓点划。什么大鼓、长鼓、渔鼓、腰鼓……数不胜数。看来,鼓是生了根,不会没落了。
丝,古时以蚕丝做成乐器的弦,这类乐器都属丝器。商周时只有琴瑟,所以说男女好合就是“琴瑟和鸣”。秦汉后又添加筝、三弦琴、琵琶等。琴瑟的头上两个王是表象,实质是暗指”两块玉相碰之声”的一种玉音。同时指明“玉音”是弹碰出来的。可见古人当初在造“琴瑟”二字时的功夫花的多深。这琴瑟学起来也颇费周折,手上还必须有指套。就是我目前手指粗硬,也不得在钢丝弦上面弹奏。学好了,也不可能再有“高山流水”的佳话。只有那个叫高渐离的,弹得一手好筑,才能因为音乐而和荆轲走在一起,成为知己。为了友谊,高渐离继续荆轲未完成的事迹,他的刺秦毫无功利可言。
竹,用竹子做的乐器有箫、笛、簧、管、笳等。在《笑傲江湖》中,那一曲《笑傲江湖》多好听,让人豪情万丈!这就是“丝竹之音”啊!刘禹锡以“无丝竹之乱耳”为幸,原因在于刘禹锡是一个改革家。但是,如果不通音律,就不会知道“笛清、箫和”。原外长杨洁篪的“篪”就是一种竹质乐器,至于他本人懂不懂音律,不得而知。
匏(pao)二声,这是一个生僻字。古时对球形葫芦的称呼。字面看右边“包”,说是可以包容物。左边的夸取“瓠”(hu四声) 的形。农村有一种蔬菜叫“瓠子”。和葫芦像,呈长条形。我很纳闷:为什么叫“瓠子”?难道是葫芦的“葫”给喊变了?结果却是瓠子从葫芦那里变异而来。夜夜笙歌的“笙”,滥竽充数的“竽”,都是匏性乐器。还有我吹的葫芦丝,更加是匏性乐器。
木,这个类型的乐器少见应该是没落了很多。柷和敔,没听过,更加没有见过。戏曲上有个梆子,敲响了扣人心弦。还有响板,这个看得少。现在有演员了得,能用两把饭铲子,敲得活灵活现,引来阵阵喝彩。最惨的是莲花落,居然沦落成叫花子讨饭的工具。也有木鱼,随人俢行了,去相伴古佛青灯了。
原来,这乐器也有高低主次尊卑之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