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读我写出上面这一杠,摆事实,辨贤愚,条分缕析,基本上可认清魏延所犯政治错误。闻大杠精也眼睁睁无反手之力,只是碍于大杠精的荣誉而不得不硬扛,又提出两个毫无杠力的问题,今也再顺手杠击回去:
❶“《魏略》记载魏延是诸葛亮在前线榻前交代的军事接班人。”
闻大杠精试图用这个事情证明魏延的合法性,并不成立。因为:
魏延接不接诸葛亮的班,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魏延和诸葛亮有不同的军事方略路线:
诸葛亮走“全军为上”的政治战略
魏延采取冒险的纯军事路线
魏延如果率自己一部人马去冒险击贼,完全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早已料定,所以安排姜维第二梯队殿后,若魏延反身击贼,姜维殿后;可是魏延并没有反身击贼,却忽然跑到班师回朝的大军前面烧桥断路,企图迫使全部蜀军都回头击贼,这就走上错误的军事路线,公然挑衅诸葛亮生前既定军事部署和政治安排,犯下重大政治错误。
闻大杠精略过魏延政治错误的严重性不顾,斤斤计较于“杨仪许多思维逻辑漏洞”,详见
❷“讽刺杨仪给朝廷那篇羽檄的演讲,找出杨仪许多思维逻辑漏洞,特别是杨仪指认魏延在前线应该如何思考的错误性。”
杨仪的错误不能洗白魏延的政治性的方向错误。杨仪,只是程序性地执行诸葛亮的命令,魏延表面上反杨长史,实际上在反诸葛亮;杨长史反对魏延的军事路线,实际上在维护诸葛亮的政治使命,在努力保护蜀国的本钱。杨长史仓促之间恐怕未必领会得透诸葛亮的命令和战略,所以难免有些瑕疵,基本方向和根本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诸葛亮允许魏延军事上有自己的坚持,所以安排他殿后。杨长史执行诸葛亮遗命,程序上不接受魏延的政治路线错误。
诸葛亮活着时,魏延跟诸葛亮争论用兵策略,这是军事会议讨论,很好;诸葛亮尸骨未寒,魏延就用烧桥的非常手段破坏安全撤军的政治任务,极坏。杨长史即便不懂军事,执行诸葛亮政治使命的程序也还是很中规中矩的。
诸葛亮殁,魏延欲违背诸葛亮生前既定的退兵计划,杨仪坚持行政程序不妥协。一来二去,魏延回顾诸葛亮生前一直压着魏延用奇的军事策略一直不得施展,积郁难忍,一发不收,由军事策略上的不服闹成政治路线上的不从。
就是这么简单。别想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