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一楠 于 2024-3-16 16:30 编辑
前几日写了一首【春日】。今天试着改了一下。结合该词谈谈创作思路及修正方向。
先把稿子贴上。
【鹧鸪天】·春日1
簾外风和暖日晴,春衫薄袖合该轻。
稚儿园里逐相戏,皓首林中真定宁。
穿陌柳,向心亭。临波低照笑盈盈。
忽闻燕语声欢落,似与吾同悦此行。
...
【鹧鸪天】·春日2
簾外风和暖日晴,春衫薄袖合该轻。
画阑开处蝶蜂戏,曲榭云台碧水平。
穿陌柳,向青萍,玉人低照背盈盈。
忽闻燕语亭欢落,似与吾同悦此情。
...
第一首是完全写实,春天来了,气温抬了,人们都换上春装。小孩子在园中嬉戏玩闹,老人家在树林里打着太极,然后穿过沿途垂柳,向湖心亭去,水边照着自己的笑脸,恰好此时有鸟栖落,欢快得如同我一样,满足这次的出行。
现在看,光有意思上的完整是不够的,自以为完整的交代就陷入平常,这么说吧,宋词最大的亮点~美感,没了美感,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大抵只能聊以自慰罢了。
于是,第二首,我便可以加入一些古典用词,水榭亭台,画阑簾外之类。把时空往前推,把第一人称视角换成第三人称去看,看情,看景,作为一个春日题材,忌讳过多过实,侧重点当在景上,所以小儿嬉闹,老叟打拳便予以摘除。因为从美感来说,花蝶相戏,湖水云平更具有艺术美感。此点类同我们绘画,真正的创作是虚化掉背景,凸显出主体。该朦胧朦胧,该清晰清晰。
所以第二首相应交代的内容便少了,回归到主旨的情境之上,人与自然的对话,继而推出内心的所感。当然囿于固有的平仄,有些词不得不做了替换,如本意花与蝶相戏,变成蝶蜂戏,如水云平捯饬成碧水平。如艺术形象超好的青荇,委屈成了青萍。总之取舍的过程也是必经的推敲。唯一的目的,提精,提纯,如此才能让文字自我表达,不负春阴。
...
再更正下,稿3
【鹧鸪天】·春日
簾外风和暖日晴,春衫薄袖合该轻。
画阑开处人攒簇,曲榭廊抬碧水平。
穿绿柳,向青萍,玉人低照背盈盈。
忽闻燕语亭欢落,似与吾同悦此情。
...
词林正韵上对三四,五六句对仗的要求是建议,并非绝对。有些鹧鸪词是三四不对,五六对,有些反之。所以,之于词这种格式,可以宽泛些,注重表现力即可。
如春日即景,要贴合实际,花圃园开本就人头挤挤,并不能视而不见,只是表述上调整一下。不能一味的传统蜂蝶上靠。继承与发展,始终是诗词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