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间可可 于 2024-3-15 16:54 编辑
诗词入门初论
一、诗词的本质:
有人妄言,古诗词行将消亡。此言差矣。其实古诗词生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之所以很多人只能望诗兴叹,除平仄、格律等客观因素之外,还有那些伪道学们给古诗词披上了一层层神秘的外衣。他们只是为了阻止别人达到甚至超越他们的水平,给诗词附着了许许多多沉重的负担,以显赫他们知识的丰满。
但诗词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诗词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表达人们喜怒哀乐诸多情感的一种文学工具。一把榔头可以敲钉子、可以敲核桃、也可以垫大橱。诗词也是这样。东坡、小杜、柳永他们的许多精品之作都是和三陪女们玩出来的,李白的多少宏篇更是在和“狐朋狗友”狂欢滥饮之后的唱酬之得。
学诗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一点:诗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的工具。
二、诗词入门的难点:
入门的难点在于格律的记忆、和平仄的记忆。但现在已进入了电子时代,这种纯字典性的知识,完全可以由计算机来负担。
比如<诗词工具>就是一个自动校验字的平仄的应用软件,它自动校验你输入每个字的平仄和帮你校验平水用韵。
初学者可以使用该工具来校验自己作品的格律正确与否。但我们始终认为,这种字典性的知识,不应该成为阻碍大家从诗词写作中充分享受快乐的拌脚石。
三、如何学习诗词:
1.勤写
在学诗的时候,一两天(或三五天)创作一篇东西,贴出来给大家评。严重反对那种每天四五首的往外贴诗,那不是勤写、是滥写。
首先从经验上说,大多数人刚学诗的时候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写,恨不得拚命全部写出来。你这样频繁的贴诗,别人看的也乏味,本来能多说一些的话,被你的四五首诗给打散了。从学诗的角度上讲,远不如每一两天贴一首诗学到的东西多。
一开始时对文字的运用、把握能力不高,每天四五首的创作,大多犯的是同样的错误。这样别人创作一首诗中所学到的东西,你用了四、五首诗还不见得学的到,更是落了学习之下乘。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积累的诗材是有限的。我们碰到过很多人,当写的诗词刚开始上路的时候,却发现没东西可写了(说句难听的话:世上东西已经被糟蹋遍了)。这时你只好干瞪着眼看别人继续前进了。
你也许会说:我有那么多想法不写干嘛?我们的意见是可以写成草稿。过上三五天,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认识了,自己把它修改修改,在合适的时候再贴出来。
省下来的时间多读些书比滥写要有益的多。
2.勤辩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交流。
每个人都不可能犯遍天下所有的错误才进步。你大可以去看别人的诗,凡自己不懂的、自己觉得不对的都可以提出来,在互相的问答交流中学得更多的知识。当然,自己觉得哪些比较好也可以大胆的提出来,随着大家一起议论,更可从中发现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
最实在的一句话,你不去评别人的作品,别人是不会轻易来评你的作品的。坐等诗词版主的一两句点评,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
重来写过一首自己学诗感受的打油七律:
未得高人倚靠山,望穿斑竹偶施怜。
为寻屏里挂单意,唯有城头碎百砖。
腹内诗书刚入径,砖中造诣几成仙。
回头再看来时路,满目森森白骨连。
贺兰雪也写过一篇有关这样题材的七律:
天涯网事最堪怜,一日不翻已九渊。
每到好诗争赞许,苦思跟帖胜先前。
若无奖劝皮须厚,要抗板砖心必坚。
爱看新人多怨语,偶得红脸便嫣然。
道理都是一样,在勤辩的过程中,你也许还会交到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朋友。
3.起承转合初论:
简单的说说“起承转合”。<第一句起>自然就是开头了;<第二句承>是继承,就是接着第一句说;<第三句转>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再来讲这个话题;<第四句合>就是用这句话把前面的意思穿成串。
重来以《烟雪》说明:
橘南枳北话甘辛,
字拓书文未见真。
昨夜江南风透骨,
一川飞雪细如尘。
“橘南枳北话甘辛”
---- 枳,又称“臭橘”。一种耐寒的中国落叶橘树,果实小有芳香,很酸。《周礼考工记序宫》记:“橘逾淮而北为枳”。如果把香甜的橘种到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了。这个典故我们可能从小就学习过。
“字拓书文未见真”
----但是是不是真的在淮北种橘长出来的就是枳呢?这种说法我们只是在书本上看到,在生活中并没有真的接触过。
“昨夜江南风透骨”
----这句跳出的有点没头没脑的样子,昨夜的风透骨和枳橘有关系吗?
“一川飞雪细如尘”
----当然有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大雪,都是鹅毛大雪。可“昨夜”江南的一场大雪,却是“细如尘”。这一种事物的变迁不是和南橘北枳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诗在最后一句把前面的意思全串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当然在刚开始写诗时,没必要照顾这么多,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
<最后注意一点>
学诗最重要的不是想着怎么样去写得好,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写。
别人的评语一时明白不了,就先放着。一般再写上十首八首以后再回头看,那些问题就简单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