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3-10-7 22:41 编辑
前些天写的那两篇有关太极拳的小文发了朋友圈后,立即得到了数条反馈意见。有一位平时讲话一向直爽的发小说:“我记得你很爱太极拳的,怎么文中写了那么多负面的东西?再者在故事里把王老师写的那么不堪,我感觉有欺师的嫌疑。”
我笑了笑,给他解释说,老弟你误会了,就因为我对太极拳爱之深,才有今天的责之切。正如艾青先生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太极拳原本是一种很有战斗力的传统技击术,却被现代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把它引入歧途:国家级别的表演套路,把它演绎成了才子佳人衣袂飘飘的太极舞;公园里那些教拳的老师傅们,则用它拿人反关节、突然肘击人家肋骨,令人疼痛哀嚎,以炫其技。这类表演与炫技,只是满足了某些人的虚荣心,而在实战中是毫无用处的。
至于说欺师那就更不成立了。第一我从来没有与王老师交过手、令其难堪;第二王老师也不是我的老师。事实上,我们老师虽然也很注重技巧的训练,但他对那些神秘虚幻的东西尤为反感。毕竟他每年都要带着自己的队伍东征西讨,他知道,平时你们师徒之间弄些把戏给外人看看也到无所谓;在赛场上可没人惯着你,你玩那些虚头巴脑的花架子,会被人家揍得满地找牙。
记得有一次,老师带着我们练完两遍拳休息时,一位刚学拳不长时间的师弟很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老师,我找到感觉了!”“什么感觉啊?”老师问。
“我练拳时,手指上有气感了!”“哦,你这就要飞上天了!”老师沉着脸说。
各种拳术在它的流传过程中,无论是在技击上还是在训练上,他们自己都积累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在过去这些东西被奉为本门秘籍,是不外传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太极拳除了演练套路外,力量训练、抖杆子、推手对抗是练功的主要手段。力量训练不用细说,就是利用一些辅助器械的负重训练,来增强拳手的体力、体能,毕竟一力可以降十会。抖杆子,是拳手双手握一根三、四米长的白蜡杆左右抖动,务使力达杆尖,以此训练自身的缠丝、弹抖劲。推手是通过两位习练者的肢体接触,来感受对方的技巧与力量的走向,也就是所谓的“听劲”。高手一接触,就能知道你意欲何为,然后借助你的力量击败你,也就是借力打力。马保国说的“接、化、发”并非虚构,只是单单停留在口头上是不行的。
我有一位小师兄,二十来岁,是全国推手冠军,后来考入了北体大。每年放假期间都会来场子几次陪着我们练拳。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不能错过。一次练拳间休息,我走过去笑着对他说:“师兄(先入门者,年龄小也是师兄),让我领教一下你这全国冠军的技术吧。”随说着,我们就把双手捧在了彼此的腋下。
之前曾听长辈们说,真正的武林高手,他把一只手搭在你的肩上,你的脚就抬不起来了。我听了这话感觉很好笑,他是大象啊?那么大的力量。这次与小师兄一交手瞬间明白了,原来你的脚不是抬不起来,而是不敢抬。因为对方一插手,自己的身体就感觉失重了,两只脚站在地上还能勉强不倒;你一旦抬脚,在对方的力量、技巧挟持下会瞬间倒地,根本没有一点与之对抗的余地。那次,我稍一动脚,身体直接就来了个空中270度翻转摔在地上。全国冠军,绝非浪得虚名。
太极拳大师洪均生先生,讲述过他恩师陈发科的一个故事:民国时期,当局经常在南京、北平举办国术比赛。一次在北平作为参赛选手与组委会成员的陈先生,比赛前一天正在布置赛场时,遇见了当时在北平有“神跤”之称的沈三。二老互相仰慕,握手攀谈。沈先生说:“我听说太极功夫以柔为主,如果在擂台上一旦遇到我们摔跤手,应当如何应付?”
陈发科说:“我想应当有办法。两军交锋,阵前岂能先问对方练什么拳吗?”
沈先生笑着说:“我们研究一下如何?”陈先生说:“我虽不懂摔跤,却很关注摔跤之术。”他随说着便把两臂伸了过去,让沈三抓住。正欲较技之时,忽然有人来请二位去议事,他们便携手谈笑着走了。
过了几天,沈三提着礼物到陈发科住处拜访。入座后,沈先生拱手说:“那天多蒙相让。”
“哪里,哪里,彼此彼此。”陈先生答道。
原来那天他俩伸手一接触,沈三感觉自己一用力就被陈发科轻松化解了,他深感陈先生太极内劲了得。
如果下真功夫习练,且走对了路子,太极拳还是大有可为的。即使是它在散打方面有某些缺陷,也完全可以通过向别的技击术学习借鉴来弥补。
一种拳术也好,某个组织也好,不可讳疾忌医;更不可只愿意听赞歌,听不得批评。知耻者后勇,麻木者沉沦。此话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