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2-20 13:34 编辑
不专业的个感,不是影评,顶多算观后感。此之谓也。
对历史人物,我很少溯源追评;或者就算有评价之必要,也仅限于时代的就事论事,尽量不带个人情绪。故而我对秦桧的“奸”或岳飞的“忠”不置喙,但我能理解别人的置喙,矛盾不?好像并不。
我还知晓有种字体是秦桧创出来的,因与“奸佞”挂钩而不称为“秦体”改称“宋体”,这字体延用至今有人闻出奸邪气了没?同样的道理,他们考证说,《满江红》好像大概也许不是岳飞写的。这重要吗?就像“岳母刺字”是否确有其事重要吗?都不影响“精忠报国”对岳飞的盖棺定论。
我不是来探讨观点和立场这些的。就《满江红》这部电影,我的意见: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吃瓜群众们看看影视效果,看看导演想传达什么,看看演员们的演绎效果,够了。
都说众口难调。这部春节档片子,也毫无意外的,有截然不同的说辞:
有人说,前三分之二还行,后三分之一恶心,张艺谋像一个烤烧饼,喜欢剧情玩翻转,翻来翻去到最后掉地下去了。
也有人反过来说,前面的内容完全可以少费些笔墨,或者快速过剧情一笔带过都不影响全局。
如此,他人的意见能信不?不如自己去观影,自己去体验。
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没?这片子有相似性。以场景渲染、气氛烘托、节奏把控、音乐辅助,把观者情绪强劲代入。从整个片场来看,绝对的低成本制作:一个院内拍完整部戏,就问你服不服吧!
前半部分充满悬疑,却又不无喜剧效果。比如,两大反派统领人物,出场就把我笑翻了,太有反差萌、悖论感了:一个瘦高、精明、阴狠,一个矮胖、憨态、笑面虎(岳云鹏)。自然,观众席里,也是一片爆笑。我甚至隐隐觉得,有那么点儿牛头马面或黑白无常的即视感。
以“郝健”(好贱)身份行走江湖,擅长演绎小人物,让人几忘本名的沈腾,也有很多经典搞笑言行,让人每每捧腹而乐。“张大”,昔日岳家军的小兵卒,而今推动整个情节的关键性人物(剧透:他是死士,自定的),几分痞气,几分狡黠,被他演得活灵活现。
张艺谋是来“逗”你开心的吗?我的理解恰恰相反,这才是张艺谋要的“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底层生活状态。也是某种压抑之外的苦中作乐,算聊以慰藉,姑且放松绷紧了的神经吧。
而这放松了的,不仅仅是剧中人的神经,还有观影者的神经。不然呢,找线索,走场景,念台词,推进度,找真凶。在阴森窄巷里,反复奔跑,枯燥杀人,会不会让人崩溃?
人命真的如草芥啊!
但凡有线索了,一击毙命,快,准,狠。线索断掉了,找,再起血腥,杀。剧情不断反转,不断有人送命。怵目惊心,直抵承受力底线。
倒反而看似枯燥乏味的窄巷穿行,佐以戏剧配乐,让人舒口气之外,又再提起了心。反复舒气,反复把心提到嗓子眼。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我的直观感受是:这导演之胆大,敢作,非张艺谋不能。
剧情不断倒腾、翻转,观众茫然又揪心:这扑朔迷离,到底咋回事啊?
“张大”一声“臭婆娘”,把“瑶琴”凸显出来,她是他的伴侣,自行加塞入局。谋女郎很美,我个人感觉:演技略浅了些,不够媚,不够浪,不够艳,不够狠,不够风尘。
不管怎么说,她以命为赌注,完成了任务,干掉了何立(最顽固的拦路虎),也让观众恍然明白,做局者是张大。一干小人物,自愿入局,以命搏命——准确来说,是以众多“贱民”之命去搏接近秦桧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词:蚂蚁撼大树。真的很渺茫,但,不放弃希望,未必不能成功。
张艺谋演绎的,就是“成功”的这一次。
真是太难了。到最后,搏的不是命,而是人性,甚至是洗脑的能力。
是张大对“走狗”孙均洗脑成功,致使他成了决胜秦桧的终极棋子吗?那又如何理解秦桧替身的激昂诵读“满江红”和毫无惧色的慷慨赴死,并解脱似的说“终于活了一回自己”?
所以,这个真正擅长洗脑的,是岳飞,岳家军之岳元帅。至于他如何做到的,我不分析,我只说,他干得不错。纵观历史,有多少人能活成底层人的偶像,并进而蔓延开成为更多人的信仰?瑶琴入局了,孙均入局了,秦桧的替身也入局了……
你能小看信仰之力吗?这是张大们前仆后继、以命相搏的动力所在。杀一个岳飞,是不够的。信仰还在,星星之火,就能燎原。这大概也是秦桧搞死了岳飞,却没有按惯性走出“成者为王”的格局,反而被压跪在岳飞墓前唾骂千年的缘由。
秦桧这个人物也演活了。阴郁、残忍、嚣张,又怯懦、多疑……咋看都像坏人!
这样的“坏人”必须保护好自己:非亲信统领不能上楼,上楼也不能配武器,近身侍女身手高,还是只听令的聋哑人,他甚至长期用替身——有人嘲笑张艺谋爱替身梗。我倒觉得这部片子,非替身不能完善剧情。否则,如何理解“坏人”渐入佳境,以一曲《满江红》替对手扬名?如何让结局与历史接轨?
回到防护的话题,如此密不透风,够吗?不够。岂不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秦桧,怕了。连代表皇家身份,捏着免死金牌的(小岳岳),他都敢直接弄死了,却把自己藏了又藏,高楼、女侍、屏风、假人、替身,为什么呢?
或许在“张大”做局之前,曾有过局、有过套,让他防不胜防还得防?甚或猝不及防吃了暗亏的?
这么一寻思,忽然有些同情心泛滥:一介文人而已,被政治裹挟,深陷其中,把自己活成了怎样的憋屈和惶恐?
孙均终究受了张大“精忠报国”的蛊惑,走上“迷之则信”的套路:拿张大的人头为祭,去骗取秦桧的信任。从杀了金国使臣,以通敌书信为饵,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众多小人物以争相赴死推演一盘大棋,真是差任何一点都会功亏一篑。
结局是,秦桧的替身由被迫到主动,由怯懦到悲壮,逐句、逐句诵出岳元帅的遗言——写在风波亭内又被刮毁的101个字——《满江红》。
真正的秦桧,甚至不知有这遗言。
那么,这“毁”而铭记于心,何尝不是另一种守护?原来,这个秦桧的替身早被“精忠报国”感染过了,只潜伏期很长,久未爆发而已。而今,天时,地利,人和,井喷而出。
你信不信?我信。
至于尽什么忠,报的什么国,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岳飞,岳元帅说了算,因为老百姓信的,是他。我就奇了怪了,不是说,历史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么?怎么赵构和秦桧联手,不惜“勾结”所谓外敌,都没能压制住一个小小的武将?
好吧,《满江红》,继续洗脑:传令兵口口相传,军中将士齐齐诵读(题外话:又有多少“张大”在觉醒)。岳飞的铁杆粉丝何其多,信仰之力就此绵绵不绝……
到这里该收笔了。但,有人不能理解结尾,说该杀秦桧或赵构等等,背诵什么《满江红》。真把我气笑了:跑步进入新时代行不行?
所谓杀人诛心。杀人不过头点地,诛心呢?假秦桧念了《满江红》,跟真秦桧念了有本质区别吗?民心所向,虐,比杀更有影视效果,也符合历史的真实进程。
整体感觉:不错。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