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小蝶 于 2023-6-1 03:03 编辑
儿童节到了,到处都是“童年”的氛围。很多记忆涌上心头,我想起来一些歌曲,想起来我的父亲。
是的,与童年有关的歌曲,十之八九都是父亲教会的。以致于有人提及“童年”,父亲教唱的画面就鲜活于眼前,一曲曲儿歌也就响彻耳畔,让我不由得轻轻哼唱并陷入自我感动里,许久,许久。
父亲是村小的民办教师,快病休前才艰难转正,尽管他比很多编制内教师优秀,却并不是转正的理由。听说,那会儿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民办教师转不了正,大概也并不是他们不够优秀罢?
我这辈子所佩服的人不多,而父亲就是这不多的之一。众所周知的是,村小师资不够,特别是专业教师缺乏,我的父亲便成了多面手,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几乎样样精通,且多是通过各种途径自学成才。
有一次听父亲说起,他以前读书的时候,是没有所谓拼音的。这让我很好奇,他的标准发音(也不全对。与J、Q、X相连的,省略了两点的三音节“V”,他就按原音“u”来读的。奇迹般不影响最后发音)师承何处。母亲说,他是趁教研活动或者出差机会,跟县城老师们请教才学会的,还以嫌弃的语气明贬暗褒说,你爸那段时间烦死了,天天在家里叽里呱啦练习,有一次做梦都在说鸟语……
由此,父亲学会音乐啊美术什么的,也自然而然不在话下,这给了我一个直观感觉,好像老一辈人都特别努力特别上进,活得特别有目标和干劲儿,是惯于躺平的我终其一生都不能抵达的。
那会儿没有什么音乐教材,也没有多媒体工具,甚至连基本乐器都没有——父亲有一把二胡和两支竹笛,不适合用于小学生的教学。但父亲却坚持音乐课的开展(美术课和体育课,也差不多如此),这是教学条件不好的村小难能可贵的景观:
一张很大的红纸张贴在黑板上,父亲用毛笔誊录的简谱和歌词散发出浓浓的墨香,先是识谱的教授环节,再是一句句歌词引领,随着教鞭的节律,童音嘹亮,气韵悠长,师生互动的情节历历在目,仿若就在昨天。
你能想象到吗?很多儿歌的简谱,我至今仍能清晰哼出来,不错一个音阶的那种,譬如《卖报歌》,《两只老虎跑得快》,《我是一个粉刷匠》,《太阳出来喜洋洋》等等。我相信,很多我的同学也是如此。因为有一次女友跟我煲电话粥,还充满感激地提起来我的父亲,说他的很多潜移默化影响了她很多。
我所占的优势是,这个积极阳光上进,又多才多艺的“老师”有另一个身份——他还是我的父亲,是我近乎崇拜的存在。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在课堂学习之外,有足够多的时间开小灶,又学会了更多的童年歌曲,比如《白兰鸽》,《蜗牛与黄鹂鸟》,《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这些歌曲组成了我童年的回忆和快乐。其中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偏爱的一首歌曲,是《红蜻蜓》。“晚霞,红蜻蜓,小篮子,桑果,山上,竹竿”,每一个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都美得冒泡的感觉。这让我始终记得,我是村庄的孩子。无论我在哪里,哪怕远离了土地,我的根子依旧在村庄。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情怀”吧?我倒宁愿相信,是血脉、亲情和传承。如果我能够不忘本,那,父亲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
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了我一片最好的天空,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