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唐魂 于 2015-3-25 10:33 编辑
1939年“冬季攻势”,中国军队动用百余师,同时对日军发起攻击 网络上有一种声音,认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历次会战,基本上属于“被会战”,即日军主动发起攻势,中国军队被动因应。这种看法,可谓对抗战史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实际上,仅在1939-1940年间,中国军队即先后对日军发起过四月、七月、秋季与冬季四次攻势。其中,尤以“冬季攻势”规模最大,投入总兵力达192个师,预计用于攻击者132个师,最终直接参战兵力约71个师,55万余人。 “冬季攻势”于1939年11月1日正式启动,至1940年3月结束。之所以选择于此时发起如此大规模的对日主动作战,乃是因为按照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所制定的整军计划——“将全国现有部队三分之一配备在游击区域——敌军的后方,担任游击;以三分之一布置在前方,对敌抗战;而抽调三分之一到后方整训。……每期整训期间,暂定为四个月;一年之内,即须将全国军队一律整训完成”①——至1939年10月,已然完成。 “冬季攻势”之目的,是为了“消耗敌人导国军尔后作战有利”。其大致部署如下:“以军事委员会直辖整训部队主力,加入第二、第三、第五、第九各战区实行主攻;第一、第四、第八、第十及鲁苏、冀察各战区向当面之敌实施助攻,以牵制敌之兵力,而策应主攻方面之作战,并限期分别实施。”② “冬季攻势”之作战方针,军委会的指示是:“任攻击各部队,应注重敌军交通要线,实施广正面之攻击,首须将其各交通路节节切断,使其兵力分隔,前后不能相应,诱导敌人于要点外,行运动战而击灭之。依状况控置主力于待机位置,截断其策应赴援之敌,或乘虚取其要点。但务需特别注意,避免攻坚。”③ “冬季攻势”之战果,因覆盖面甚广,且正规战、运动战、游击战等诸种战斗模式并存,造成统计困难,遂产生多种意见,如《蒋公大事长编》中谓:此役,“展开对豫中、晋南、江南、粤北、鄂北、湘西、绥西、赣北、冀中、冀南、鲁西、苏北之全面攻击,先后有南昌之捷,开封之捷,粤北之捷,包头之捷,毙敌至七万七千三百余众。”③白崇禧则在晚年的访谈中声称,此役“共历时三月有余,所获战果,计俘敌四百余人,伤毙敌三千七百余人,虏获步枪二千余支。”“其重要战略要点,我未攻下一处。”④ 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则在日记中写道:“冬季攻势截至现在,俘虏一四七、步枪一八四二、机枪一五三、砲四0、装甲车汽车二七0。”(1940年1月13日)“冬季攻势,作战自开始至本日,所得战报共十七次,成果计:俘敌二九五、马一一四一、步枪二五0六、机枪一九三、砲四二、装甲车三九0及其他。”(1940年1月22日)⑤
《蒋公大事长编》的数据,显然是直接采用了当日的舆宣之辞,存在很大的水分。白崇禧与徐永昌均身在中枢,其数据自应更为客观,且二人材料形成于不同年代,却基本相似,亦增可信度。唯白崇禧所提供之“伤毙敌三千七百余人”这一数据,在徐永昌日记中毫无记载——这显然是因为,徐当日写日记时,军令部并没有能够统计出“毙伤”日军的大致数据,而没能统计出的原因,已如前言。至于“其重要战略要点,我未攻下一处”,则是本次作战之方针——“务需特别注意,避免攻坚”——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