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把《芙拉》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有点失望。
第一,这个小说所呈现的画面,有一种战争大片的即视感,总觉得以前看过情节非常类似的电影。
而且小说的重心倾斜在如何讲叙一个快餐故事上。虽然战争题材比较宏大,但这样的篇幅,以及作者叙事角度的选择,注定了只能是浮光掠影,跟一块没有太多营养的压缩饼干没有太多区别。
第二,题目叫“芙拉”,这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那么小说的叙事角度就应该落在这个小女孩身上,从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描写这个故事,这样也更会打动人。然而,小说采用的是上帝那样的全知角度
第三,小说主题站不住脚
《芙拉》的主题或者说故事核,并非啼评委所说的“忠诚与背叛”,而是宽恕:“小男孩终于把芙拉娃娃的头巾咬了下来,但那个粉红色的天使,依旧保持着微笑,看不出一丝该有的怨恨”,以及结尾埃尔这个反派的话:“……我从没有奢望宽恕!我倒是希望有一天,火和魔鬼把我们这些叛徒一起带走!”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主题站不住脚?
像鲁迅那样一个都不宽恕,固然显得极端,但《芙拉》里面的宽恕何尝不是极端?如果信仰宗教就能宽恕与救赎,这世上还会有塔利班?所以显得很假。如果一定要死磕宽恕,必须落到人性上面,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小说与影视作品,哪怕敌我两方不同戴天,遇到那些重伤或其它特殊情境中的敌人,经过一番挣扎总会选择宽恕。这样的宽恕才真实,才动人。
李元霸说这个作者“很冷静,一点情绪都没有”,她说对了一半,小说的叙事确实很难感觉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不过有些地方还是挺出戏,有一种强行嫁接的痕迹,比如这句“小男孩终于把芙拉娃娃的头巾咬了下来,但那个粉红色的天使,依旧保持着微笑,看不出一丝该有的怨恨”。在这里,小男孩咬下头巾是故事的自然发展,然而作者借助“芙拉娃娃”这个道具,强行嫁接了自己的价值观——宽恕。
这个宽恕并非小说人物自发的选择,而是作者强行贩卖私货,所以说它站不住脚。
第四,如果说文笔,很多作品包括《再见》、《知不道》、《爷爷奶奶的些许往事》、《盘龙镇秘事》等等(例子仅限于我看过的小说)都能碾压《芙拉》,但由于该小说讲述的是洋故事,采用的也是翻译体,稍微流畅点就能占据更多优势。
坦白说,排名第一的《地老鼠》和排名第三的《芙拉》都有点浪得虚名,小说手法还是其次,主要是在这两篇作品里面,我没有看到创作者的真诚,只有取巧。《地老鼠》取材于新闻报道,《芙拉》取材于新闻或者影视,二作均缺乏作者本身的某种体验或者经验,感官上的热闹是有的,却无法带来更深层次的冲击,“没有给我带来战争的震撼和惊喜的亮点。一种中庸附近摇摆的感觉”(大学问对《芙拉》的评语)。
这篇作品,大多数评委亮出了高分,包括标新立异的令四分,只能说这是个浮躁的时代。
如果我打分,跟大学问差不多的7分左右,吾道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