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薛痒 于 2021-4-1 19:43 编辑
长江论坛因为清明节的到来涌现出不少纪念性文字,在诸多文字中,兰羽的散文诗《误入迷雾中的父亲》(以下简称《误》)文风凛冽简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气质,该作虽为“祭文”,却并未向惯常格式作文靠拢,格调更偏于写意化,意境朦胧高远,也正因如此,对业已养成某种阅读习惯的读者似乎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冒犯”,尤美以“太过简单”为由提出了质疑,不少板油也不同程度表示了支持。
如尤美所言,我长期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文字作品一旦公之于众,那么作品便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任何读者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本人对读者宣布投降,只要愿意,作者随时可以捡起为作品辩解的权利。
我注意到作者兰羽在对尤美的回应中解释说,他是把《误》“当做散文诗来写的,此文属抒情类,对于父亲的描写,想象的成分更多,行文跳跃,借用了些诗歌的意象,留白等等表达方式”。兰羽的解释与我的阅读感受不谋而合,所以我也非常乐意去解读这篇文字。
《误》在第一句便渲染出一种梦幻场景:父亲一生都穿行于云雾中。这已经表明了作者的企图,——要描绘出一个“诗意化”的父亲,而这样的父亲显然和“世俗化”的父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世俗化的事件列举好像更容易打动人心,但也往往止于表象,而诗意化的呈现,却更有可能是真正触及灵魂的挖掘。那么此刻的作者更像是在挑战自己,要抛开那些庸常表象的束缚,去重新感知、探索父亲的“灵魂之旅”,从而完成对父亲的真正理解。
紧随其后的碎片化场景的铺陈和迷雾意象形成呼应:琐碎的现实,苟且的生活,决心改变困境的父亲。然而,陡然的“咳血”让父亲的人生之旅宣告终结,虽然心有不甘,但父亲“终于成了败将”。
这里文字犹如鼓点,铿锵节奏暗合父亲仓促的人生,悲怆高亢,戛然而止。
亲人的猝然离去让“我”痛苦纠结,却又不甘父亲如此的结局,于是开始去尝试追寻父亲生命的意义,这是要给父亲一个交代,也给自己一个答案。
父亲“陷入迷雾”,“我”由此开始尝试代入父亲的角色。去感受“村庄的肃穆”,感受“炊烟与晨雾纠缠”,然后像父亲一样,抱怨“世界遗弃了他”,过去和现在交织纠缠,文字呈现出的是无奈和愤懑,色调是灰暗的。
然而随着追寻的深入,文字色调逐渐变得明亮起来。在经过长久的失联之后,父亲和“我”之间终于有了冥冥中的沟通:他思念人间,我的世界就开始下雨,风在我耳边诉说。我思念他,天空就张开星眸,我的灵魂飞向他。
父亲曾经“陷入迷雾”,结尾中他终于“走出迷雾”,雾的两种意象其实是互为映照的两个世界。至此,人间的、死去的父亲和天堂的、活着的父亲合为一体。与此同时,“我”也不知不觉走出了迷雾,和父亲达成最终和解。
《误》的父亲生前形象是弓背的、失败的,在去世之后,他的形象是安详的,强大的,于是像小时候能“载动我的船”一样,父亲再次成为英雄。
有心人其实很轻易便能够从文字中搜索到父亲生前活动的蛛丝马迹。对于这样一篇以个人情怀抒发为表达主题的文字,根本无需琐碎的事件列举,那样反而会对文本的纯粹构成不必要的破坏,至于尤美以“维纳斯残缺美”之说来形容“事件不足”的遗憾姑且看做是好奇心作祟。如果读者能够由文本提供的“特定的父亲”投射到“更多的父亲”身上,产生更多共情同理之心,《误》这样文本的存在也便有了更加适合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