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的时候,读到盲人摸象的寓言,感觉可笑。现在想来,在面对人生、社会这样的“大象”而言,我们每个人仿佛也如盲人在摸象。只不过是随着摸索时间和对象的增加,加以运用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会得出更加接近事物真实状况的认识而已。毕竟实践是由浅入深,由窄到宽这样一个过程的,想到此,也笑自己那时的浅薄。
一般而言,一个人出生的环境和后来接触的人和事,决定了每个人后来在各自的局部层面上对生活的感受,并逐步地形成个人经验。于是每个人的认识就因为个人的纵横经历而发生了差异。社会层面越广,这种个体差异就越大。甚至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在相对局限的层面里,强调着自己的精神意识,甚至要以偏概全的影响到更广的世界,心理学把这种现象也比喻为“盲人摸象”。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的误解困惑,跟“盲人摸象”不无关联。细想,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不就是在局限的感受中“盲人摸象”般地交往着吗?
习惯站着的人对跪着的人说:没有尊严的奴颜媚骨像。跪着的对站着的人说:站着说话不知腰酸啊;穷人看富人感觉钱来的多少有些不地道。富人看穷人总以为他们都有红眼病;老板无法理解员工,觉得员工不懂机会,不知道勤奋。员工无法理解老板,觉得老板不懂管理太吝啬,甚至觉得老板不值一提;乐观无法理解沉重,觉得太无趣,不懂生活。沉重的无法理解乐观,觉得太天真,觉得总有一天要面临危险;复杂不理解单纯,庆幸自己不是单纯,比单纯更了解外面的世界。单纯不理解复杂,讨厌这个世界充满复杂,觉得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让人不安,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复杂;狭隘的不理解宽容,认为宽容是缺少是非观,没有爱憎分明。宽容认为狭隘是偏激,是刚愎自用,伤人伤又己……更有十分对立的理论:早期的儒法之争、近代的左派与右派交战……
怎样想象:现在跪着的人心里可能就是想为了明天站在你的头上;现在的富人曾经可能就是身无分文的穷人;现在的老板曾经就是打工的出身;现在沉重的人也曾经乐观,复杂的大多也曾经单纯;狭隘与宽容往往集人于一身。儒家、法家往往也只是政治家手里不断更换因时利用的工具……
对于我们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认识尚且如此不同,我们对未来的景象就更加难以看清了。
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去哪里,但却不知道自己选择的单程路途将会是怎么样。也许风和日丽,道路宽敞。也许星光黯淡,山路泥泞;也许最宽敞的路中途堵车、陷入死角。也许开始的崎岖后来却峰回路转,无限风光。也许行至途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去向哪里。
去年听到一种关于男人与女人的见解,感觉异常精彩:男女之间为某件事情的争吵、甚至反目为仇,往往是因为男人大多是在以理论事,而女人可能是在以情论事。我想,如果男人明白了这个见解是正确的,并加以运用,就不会再气愤于她的“无理取闹”了。这是理论的意义。又有人说,婚姻如同鞋子,穿着是否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这是实践的意义。
有先贤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认识上由低而高的三重境界。我理解,也可以说成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教育的少儿时期。他们单纯,相信书本和大人们的说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处在第二阶段的人,是成人走入社会后对世界和生命的怀疑、探索、反思阶段。在这个阶段,盲人摸象的讽喻尤显深刻:他们中可能会因为一次被骗,不再相信世界上还有真诚和友情;因为一次失恋,就认为天下男人(或女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把一次成功(或失败),就看成是英雄(或狗熊)……第三阶段是心智得到了洗练,能跳出迷茫和个人的是非恩怨、主观情绪,以平和、客观、理性的眼光看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