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哲学的思考没那么快,编故事忒耗神,扯蛋不可持续,还是沉淀下自己的生活吧,不爱看的就别进来了,我给自己写呢,啰嗦磨叽枯燥。
(二)
曾几何时,旅游是一个心中的梦,永远的美好憧憬。幼儿时代,对世界的理解源于间接信息,外边的世界太美好,将来长大了,一定能游遍千山万水,领略无限美好风光。大学时代,囊中羞涩,即便是不像中学时那么紧张了,大家都还没有自费旅游的习惯,假期,跟父母一样,基本都是呆在家里。
父母都是中学教员,每年寒暑,都有那么几天假期,虽然没有学生的多,但已经很被其它行业的人们羡慕了。父母自己也觉得蹊跷,平时忙碌时吧,也没觉得耽误啥,假期了,也没干啥,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并没有觉得太多的幸福感。
(三)
大学时代有两次重大外出行动,第一次是学校集体组织去了承德,好像三四天吧,很辛苦,也很快乐,往事不堪回首。有同伴说,尽量尽兴,以后未必有机会再来了。我很不屑,以后一定大把好时光有的是。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三十年弹指挥间,再没去过了吧。
第二次,借着学潮,游了北京。很有纪念意义,至今不忘怀。穷游,典型的,一天之内,走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墙外,景山北海,动物园,颐和园圆明园,只吃了五个从锦州带去的面包,喝了若干矿泉水。从天蒙蒙亮瞎跑到天黑,佩服当年的体力,去的蛋的示威静坐吧,片刻都没有,一个熟人也没找着,晚上到天安门广场就被遣返了。
(四)
上班以后,借着公出,到外边的世界看了看多次,年轻时,北到过牡丹江,学术会。中年时,南到上海,进修。曾经在北京进修过一年,游历了一些地方,最长的吧。剩下的,最多就是省城了,没啥游的,沈阳就不是个旅游的好地方。住五星级宾馆算好的享受。上述,都是有任务在身,很难尽兴。
孩子读研和工作以后,借着探亲的机会,去了几趟苏州无锡,算是无羁绊的纯自费旅游吧,最自由了。况且,近些年,腰包也要好于既往很多,想进哪个门,想吃啥,不打怵了。
(五)
随着阅历的增多,我察觉自己对旅游的兴趣越发淡了。对了,我还去过几趟大连。除了公出,就是孩子上了公费重点高中的那次犒劳。
不管咋说吧,对旅游的兴趣不像小时候那么提神了,兴奋性越发减退。走到哪,都是时间的流逝,脚下都是大地,头顶都是蓝天,风景再优美,如果没有文化的内涵,也是枉然。偏偏可惜,能去的,都是人为景观,文化内涵不可能太深刻。科学探险,我又没那个本事。
(六)
越发理解父母健康时的某些心态了,不爱旅游,费钱,费力,没收获。哪待着不一样?重要的是休闲,全身心的放松。就像我们全家去大连那次,脱离了几天压榨感的工作环境,才是最愉快的。等到领导照顾了,工作没那么繁忙了,反倒觉得,呆在家里最舒服,自己做的饭菜最可口。
特别是,现在有了网络,风景优美已经不再是最有魅惑力的了。追剧,剧里的闹腾远比景区漫步更好玩。刨除文化内涵,家乡的公园跟苏州园林没啥本质区别,小河边栽树建亭子,都是。说是吃遍天下美食,头几天的帖子里阐述了,所谓特色,旅游区更糊弄,还不如单位门口的家常菜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