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5-1-5 08:54 编辑
“性萧条”解读:从不正经到太严肃 你钟意哪样? 文:公理力
难得德高望重的闲散先生有兴致,发帖评介胡紫薇一节目《性萧条是不是因为“工作忙”》。 愚以为,确实是个好话题——即使不包括闲散牌八卦小调料。往小了说,涉及床上运动那点男女同好之事;往大了说,事关家国、民族、甚至人类命运与未来。谁想说没兴/性趣,都涉嫌虚伪、言不由衷不是?
该节目援引北大、复旦两所大学国内民调数据,证实“性萧条”是国人一个客观事实,倒也确实符合一般观感,这点应该没啥异议。重点在于,如何解读这个不可谓不重大的社会现象?
毕竟,中国眼下的大背景是:提前罹患很多发达国家病症,出生率严重不达标。早前,公某曾引用一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的预测数据,到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下降至12.5亿左右。十二分不幸的是,这意味着,假如“智力冗余”的国人长期无法扭转出生率低迷趋势,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将严重到难以想象!
闲散先生的大作主旨——当然不是八卦,主要评介这位著名主持人家国天下情怀的节目核心内容。其中提到“性萧条”的原因,“基本无外乎生活压力太大,每个人都太忙。”对此,我与闲先生一样不认同。
而闲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性的本质是生命力,性萧条,肯定是人口锐减的原因之一,说白了,就是生命接续力不足了。” 前半句,公某也赞同:性事萧条了,男女造人的欲望双双下降,导致出生率低也就不难理解。但其后半句的概括就非同小可。
说句涉嫌不正经的玩笑话,坊间本来就有国男没洋男性能力强的瞎+傻说法——伟哥在洋人世界热销、根除ED坚挺无比类洋广告一样很多就是信手拈来的反例证,闲散先生严肃的“生命接续力不足”说,岂不坐实了国男性能力不行的说法?
再举个不够严肃的例子,国内二奶小三现象泛滥,尤其是贪官污吏们,情妇两位数不稀奇,三位数也有实例,也就很难说国男性能力不行,是不是?
讲真,“性萧条”这事儿,原因并不简单。 生活压力大、太忙,固然不能否认属构成因素,但显然并非主导性原因。也包括跟帖中有版友提到的“贫穷使人阳痿”及经济大环境问题等说法。
举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反例:越是困难时期,出生率越高,这几乎是全球性现象和规律。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婴儿潮(1946~1964)、贫穷落后国家出生率普遍高、中国计划生育前的多子女现象等,都是事实佐证——甚至与社会制度无关。谁能说困难时期人们压力不够大?或不够贫穷?至于工作太忙,即使996,只要不是日理万机,床上运动或造人那点时间都抽不出吗?
再举个动物生理方面的例子:某些水貂养殖场的做法是,为保障足够高的繁殖率,雄性种貂不容许喂肥,否则,交配率反而下降。换句话说,适度的营养不足,反而提高了性能力。印象中亦有研究表明,这其中还包括特定心理机制。
回到核心问题:为何“性萧条”在西方似乎不存在,而在当下中国,却成为一个足以引发关注的现象? 这其中有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
首先,在中国古代和改开前的性禁锢时代,导致性文化的严重污名化,性事(包括自慰)被认为丑恶、肮脏、有害健康。即使到了70年代,恋爱男女被人看到牵手、拥抱,都可能被指不正派,有作风问题。这种“男女授受不亲”的返古文化,导致性事的禁忌与神秘化,性心理的严重压抑,甚至扭曲。
其次,是改开后的性观念开放年代,带来性文化的报复性泛滥。所谓好奇害死猫,人的好奇心是一种稳固的深层心理基因。她堪称人类发现、发明与文明进步的最基本动力。但同时,某种饥渴与好奇也容易带来人的报复性、补偿心理,从而导致某些过火行为。当年,中国录像厅大行其道,三级片、毛片等成人影像光碟市场泛滥,甚至出现地下性party等畸形现象,以及之后的地下性产业在歌舞厅、洗发店、按摩店等场所的野火般蔓延,包括今天的情人、二奶、小三现象司空见惯,都是这种报复性、补偿心理的反映和结果。
最后,到了90后、95后成人的今天,中国在性文化上早已与文明世界接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代人事实上已进入性文化回归“正常”时代。只是少部分人走过了头,盲目崇信单身贵族或丁克家庭,显得特别扎眼。
总体来看,公某以为,这代人的性文化并不比之前的任何一代国人(非正常性文化牺牲品)差,他们的整体性观念、性行为理应更理性、更健康。只是较之于性泛滥文化浸淫下的上一代而言,呈现出中国独有的所谓“性萧条”而已。
那么,为什么要对性文化回归“正常”加引号呢? 这是因为西方所谓的“正常”性文化,在忧国忧民的高责任感人士眼里,早就走上了可悲的“低造人欲望”的人类文化下坡路。悲观地看,在中国,这事儿由90后、95后这一代实现与所谓的“文明世界”接轨,并非什么好事,甚至也不是喜忧参半,而是忧大于喜——在考虑14亿国人走上老龄化“不归路”的意义上。
导致“性萧条”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后物资匮乏时代长大的新一代国人,自然消解了那种根植于国人性格气质中的非正常生存竞争心理机制。虽然内卷仍然是国人一大特色,但正如公某早前帖文所提出的,那主要是“智力冗余”的副产品,而非真正源于各类匮乏。
比内卷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社会现象是躺平。该现象足以成为新一代国人非正常竞争心理消解的一个恰当象征。与世无争的躺平,作为心理强健极端化现象,其背后的心理支撑是从容、达观——远较父、祖辈那种以焦虑为特征的心理更健康。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对性事、造人也变得足够达观、理性,而非感情用事——如老辈人那般看重,简直是一种必然。这个问题就不展开了。
就到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