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国学堂 《为政篇·第四章》为政目标
查看: 376|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政篇·第四章》为政目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11-2 22: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2.4.1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11-2 22:05 |只看该作者
上章六条领导人必备,前面两条讲能力,懂得识人,还得鉴古知今;然后两条讲格局,求道为上,对人一视同仁;最后两条讲态度,力求周全而不偏颇,不能不懂装懂而慎言慎行。具备了以上所讲,也就万事俱备,只等走马上任了,因此接下来的这一章,专门讨论领导人如何具体为政。

“何为则民服”——如何做才能使国民服从,是本章主题。从上篇议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中可知,防止犯上作乱是当时人治社会的首要为政目标。谁最关心这个问题?当是国君。因此鲁哀公登场了。《谥法》曰“恭仁短折曰哀”,看到这谥号,容易让人联想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事实也如此,哀公一生浑浑噩噩,立宠妾为夫人,又立宠妾之子为太子,带头违礼,惹得国人纷纷不满。

他问“何为则民服”,正暴露了他失德而民不服,但他又不甘心之囧态。

孔子恭敬对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用正直之人压制邪枉之人,国民就会服从;举用邪枉之人压制正直之人,国民就会不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11-2 22:06 |只看该作者
上面讲用人,接着季康子从施政方面而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国民敬上、忠上及努力工作,应该怎么办?孔子一一作出回答:

“临之以庄则敬”,严正治理国民,国民自然敬重。强调以身作则。李零说,摆出庄重的样子给他们,他们就会敬重。将装模作样当治理了。

“孝慈则忠”,倡导下孝上慈,国民自然忠诚。强调施行教化。朱熹说,“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狭窄了。执政重点不在于个人作秀。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提拔能干的去教不能的,国民自然努力。强调完善用人机制,如现代常说的“传帮带”,先进带后进,如此,能干的干得更好,不能干的变得能干了。其中,“善”相对“不能”,指能干。

有前人分析说,季康子时以僭滥,导致民不敬、不忠、不劝,所以请教孔子怎么办。但问题是,季康子是谁?鲁国实际执政者。国家兴衰直接关系到他的兴衰,因此他当是为国政而问。其中问答三大关键词,“敬、忠、劝”,正是对“何为则民服”的具体化。编撰者意犹未尽,又续写了四条。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11-3 10:4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飞梅弄晚 于 2024-11-3 10:49 编辑

国民,按现代语可以理解为国之民众,但在论语语本里,“国”和“民”应该不能连起来用吧?是不是“民人”更贴切?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11-3 10:4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上面讲用人,接着季康子从施政方面而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国民敬上、忠上及努力工作,应该怎么办?

—————
请教临老师,有论语原义里面,有“努力工作”的意思吗?
如果有,望不吝赐教。

愚以为,在解释原义的时候,不加不减。在论证结论和论述观点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下实际或引用案例,适当加以延展和拓宽。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11-3 10:49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3 10:44
国民,按现代语可以理解为国之民众,但在论语语本里,国民的“国”和“民”应该不能连起来用吧?

你的提问很好啊。民,根据不同语境,含义不一样。与“人”相对时,专指没有贵族身份的庶民,属于被统治者。“民”与国家相对时,包含了贵族阶层。所有人等,除了国君,都是国民。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11-3 10:53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3 10:48
上面讲用人,接着季康子从施政方面而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国民敬上、忠上及努力工作,应该怎 ...

劝,有勤勉、努力之义。《管子·轻重乙》:“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

记得天津有个地方,就叫劝业场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11-3 10:58 |只看该作者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子奚不为政”,您为什么不为政呢?实话说,这问题提得蛮尖锐。孔子三十到五十岁这段时间,基本上在办学带弟子。他经常谈论为政之道,自己却不出仕,在外人看来,有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味道。此时面对如此质疑,孔子先引《尚书》一句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行孝啊行孝,友爱于兄弟,延及到政事上去。然后反问道,“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样推行孝友也是为政,为什么那出仕才算是为政呢?推行孝友即是教化,显然,编撰者引此是强调教化的重要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11-3 11:00 |只看该作者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是讲以信立政。孔子先抛出观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领导人如果没有公信力,不知那怎么可以。人,指领导人,如“信则人任焉”。

接着打起比喻,“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大车小车,喻指大小官员,拉车的牛马这些动力自然喻指国民了。輗和軏,分别是牛车和马车动力传递系统的连接部位,用来比喻上层领导连接下层民众的公信力所在:“如果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那如何行走呢?”

孔子如此比喻,不仅揭示了公信力的重要,更传递出国民才是动力之源的思想。或许正是这个比喻启发了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前人脱离为政语境,从修身角度解读,掩没了孔子这个重要思想,殊为可惜!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11-3 11:01 |只看该作者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是讲文化自信。子张问孔子,十世以后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礼因袭夏礼,有哪些增减是可以知道的。周礼因袭殷礼,有哪些增减是可以知道的。然后结论,“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大概还有继周而起的,即使经过了一百世,也是可以预知的。言下之意,尽管朝代更迭,具体之礼有所增减,但主干精神则是延续不变。孔子此言不虚,古礼的精神至今还影响着我们国人,且在近几年的文化复兴之下,愈加气象一新。正因为如此,孔子对周礼充满自信,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11-3 11:02 |只看该作者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是讲唯义是从。编撰者引用孔子语录,从两方面来阐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鬼,这里指祖宗。孔子说这话有它的背景。《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国的许地属于鲁国祭祖之地,鲁国泰山脚下的祊地属于郑国祭山之地,郑国为了国土完整,提议将许地与祊地互换。鲁国不愿意,推说自己以后没法祭祖。郑国说,这好办,我替你祭祖得了。为了自身利益居然不顾礼法,主动祭祀人家祖宗,这叫“谄也”,献媚。

“见义不为,无勇也。”这话也有背景。鲁哀公十四年,齐国陈恒弑杀国君。孔子郑重其事斋戒三天,上朝恳请伐齐,主持正义。鲁哀公推说做不了主,让他去找季康子。季康子惧怕齐国,同样拒绝,见义不为了。

这两句话,前者不正当祭祖是非义,非义却为,自然不对。后者见义不为,同样不对。貌似不相干的两件事,其实共同指向唯义是从。钱穆注释说,“本章连举两事,若不伦类。”又李零解读说,“这两句指什么?前人有不少猜测,他们认为,这是孔子在骂当时的事。”无疑都是雾里看花。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11-3 11:02 |只看该作者
解读至此,为政篇结束。对照学而篇不难发现,为人或为政,都围绕孝悌忠信和合义合礼走正道,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本质上是一以贯之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11-3 11:04 |只看该作者
【解读所得】

《礼记·祭义》说,“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以“归”喻“鬼”,有意思。知道有了归处,死时就少了一些恐惧,少了一些依恋。我喜欢这个说法,在创作以家乡芙蓉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山冈周》时,曾经如此描写:

“浙南多山,土地珍贵,大多选择向阳之石山构建椅子坟——前低后高,前方后圆,远远望去,有如太师椅。比邻而居的坟墓组成大墓群,有如一个错落有致的村庄,是浙南特有的一道人文景观。远远望去,不会产生不适或恐惧,反而会涌上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和温情。房是主人人是客,当我们一个个地老去的时候,我们也将迁居到大墓群,成为那里一个个的村民。”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11-4 00: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3 10:53
劝,有勤勉、努力之义。《管子·轻重乙》:“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

记得天津有个地方, ...

可下文“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里的劝不能作努力工作之解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11-4 12:21 |只看该作者
留个脚印。我缓缓劲,再来跟读~~~~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11-4 13:46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4 12:21
留个脚印。我缓缓劲,再来跟读~~~~

收到,我跟着罢课几天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11-4 13:50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4 00:08
可下文“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里的劝不能作努力工作之解吧?

一样的啊。上下都解成“勤勉”,是否就可以好理解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11-5 16:23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2 22:05
上章六条领导人必备,前面两条讲能力,懂得识人,还得鉴古知今;然后两条讲格局,求道为上,对人一视同仁; ...

《谥法》曰“恭仁短折曰哀”,看到这谥号,容易让人联想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一般死者为大,取谥号,不都是往好了取么?肿么这个,……看着别扭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11-5 16: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4-11-5 16:29 编辑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2 22:06
上面讲用人,接着季康子从施政方面而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国民敬上、忠上及努力工作,应该怎 ...

“劝”字,好像没体现出来???看你这意思,是“努力工作”???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11-5 16:30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3 10:48
上面讲用人,接着季康子从施政方面而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国民敬上、忠上及努力工作,应该怎 ...

好吧。才发现,跟我想到一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11-5 16:34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3 10:53
劝,有勤勉、努力之义。《管子·轻重乙》:“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

记得天津有个地方, ...

就算是“努力”,你对论语那句的直译,也说不过去的~~~要不,你再考虑一下?或许,想想,那个劝字前面的“以”怎么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11-5 19:43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5 16:34
就算是“努力”,你对论语那句的直译,也说不过去的~~~要不,你再考虑一下?或许,想想,那个劝字前面的 ...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举善而教不能则[民]劝的承前省略句。


译文加进国民:提拔能干的去教不能的,国民自然努力。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11-5 19:55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5 16:34
就算是“努力”,你对论语那句的直译,也说不过去的~~~要不,你再考虑一下?或许,想想,那个劝字前面的 ...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1,“使民敬、忠以劝”是““使民敬、[民]忠以[民]劝”的承前省略。
2,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解为“及”


译文:使国民敬上、忠上及努力工作,应该怎么办?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4-11-5 20: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飞梅弄晚 于 2024-11-5 20:54 编辑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9:55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1,“使民敬、忠以劝”是““使民 ...

前面说加“之”的都是倒装句。

如之何,这句是倒装句不?

如果不是,那解释为应该怎么办。

如果是倒装句,那"何如”解释为"应该怎么办“,大概是老师带着答案问学生的场景。
以上纯属个人瞎想。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4-11-5 20:59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5 20:47
前面说加“之”的都是倒装句。

如之何,这句是倒装句不?

如之何,当时的口语。类似的,还有“何有”“何谓也”等

口语都是约定俗成,一般没法用语法去分析。你难住老师啦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4-11-5 21:25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9:55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1,“使民敬、忠以劝”是““使民 ...

不赞同这个翻译~~~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4-11-5 21: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飞梅弄晚 于 2024-11-5 21:37 编辑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20:59
如之何,当时的口语。类似的,还有“何有”“何谓也”等[/backcolo ...

那老师就得注明:部分有“之”的句子,是口语。
因为前面问孝中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倒装句,“之”是倒装标志。故有此疑。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4-11-5 21:41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5 21:33
那老师就得注明:部分有“之”的句子,是口语。
因为前面问孝中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 ...

这是解读文本,主要在义理。你以为课堂上课呢?还每个细节都讲到,回头会考试?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4-11-5 21:42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5 21:25
不赞同这个翻译~~~

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4-11-5 21:44 |只看该作者

明天吧。刚汇总整理完诗友们的稿子,准备内部刊印的。脑袋瓜子嗡嗡嗡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