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4-6-25 10:49 编辑
零基础学诗歌(六)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近体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这些诗歌形式。从表面上看,这些律诗外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事实上它们内在的平仄格式却是相互关联、有迹可寻的。由简入繁,我们就从五言绝句说起。
我们知道,汉字音节在律诗中最小的单位就是双音节。运用在平仄上来说,就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音节就形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基本句式。
如果一首诗的首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那么它一定是韵字。比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平平仄仄平”,我们就称这种格式为平起平收入韵格式;“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仄仄仄平平”就是仄起平收入韵格式。(黑,入声字)
如果一首诗的首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那么它一定不能入韵。比如: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仄仄平平仄”,我们称这种格式为仄起仄收不入韵格式;“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平平平仄仄”就是平起仄收不入韵格式。这种称呼在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中通用。
我们一定要记牢的是,所谓的仄起、平起,看的是每首诗首句的第二个字。
关于格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说对于七言诗,每一句的第一、第三、第五字,平仄不必完全符合格律,但是每句第二、第四、第六字,平仄一定要符合格律。相应的,对于五言律诗来说,自然是每句第一、第三字,平仄要求不十分严格,但是每句的第二、第四个字,平仄一定要符合格律。这个口诀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对于初学律诗的人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一,五言绝句平仄的四种基本形式:
1,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代表可平可仄。)
2,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言绝句的四种基本格式。事实上,在五言绝句每个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与之平仄相反的音节,就得到了七言绝句。
1,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绝句必须严格遵守近体诗的一切规则,但是它原则上不要求对仗。如果你文采好又想炫技,对仗自然更好了。绝句有单联对仗的,也有全篇对仗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对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就是全篇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牧不对仗的七言绝句《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你感觉这首不对仗的绝句,无论是在意境上还是修辞上比之前面两首差吗?反正我没感觉出来有什么差距。也就是说,律绝在创作上对仗与否对于它本身整体的美感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仄起仄收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通过仔细观察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五律,就是有一首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五绝重复一遍组成的;仄起平收首句入韵五律,就是有一首仄起平收首句入韵五绝与一首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五绝组合而成的;平起平收首句入韵五律,就是有一首平起平收首句入韵五绝与一首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五绝组合而成;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五律,是有一首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五绝重复一遍而成。那么七律呢?七律也是同样的组合方式。而且七律与五律的关系与七绝与五绝的关系一样,就是在每个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平仄与之相反的音节,就得到了七律。因为篇幅的原因,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我们可以用一首歌谣来阐述一下他们的关系: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即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用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这首关于格律诗创作的歌谣,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很类似。它的内容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很有益处。
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从表面上看就是五绝、七绝重复了一遍而成,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根据“对”、“粘”等格律诗的规则推导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大家须明白。
格律诗除排律外,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各有四种基本格律形式。这样一共有十六种基本形式。有人会说,不对啊,我曾见到的某首律诗并不符合这四种格律形式啊。这里有三种情况:第一,“一三五不论”,非关键位置平仄发生了变化;第二,出律,但做了拗救;第三,出律,不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说,只要是格律诗不管你如何变化,都是这四种基础格式的变格,是有迹可寻的。
三,排律
排律亦名长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式。所谓排律就是句数超过十句的、由律句组成的、遵守所有近体诗规则的五言、七言长诗。换句话说,排律就是拉长版的律诗。
既然排律是近体诗,那么就要与律诗、绝句一样遵守平仄关系。同时要遵守“对”、“粘”的规则,又要押平声韵,而且无论是十韵、二十韵,都必须押同一韵部、一韵到底,中途不允许换韵。这还不算,排律除了首联与尾联外,中间无论多长,其他联都必须对仗。
排律的这些要求对于普通诗歌爱好者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换句话说,排律就是杜甫、韩愈等诗歌大咖们用来炫技的诗体。缘于排律诗的创作要求太过苛刻,慢慢的也就少有人问津了,以致于人们提到律诗时常常会把它忽略掉。我们以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为例,来领略一下排律的风采: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