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氏壁 和氏壁的故事最早应该是出自韩非子,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百家诸子善于用讲故事的方法来阐述说明一个道理,比如南榬北辙,拨苗助长之类的。至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有些故事存在逻辑上严重的硬伤,一眼就可以看出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而另一些就不太容易分辨真实与否。比如这个和氏壁的故事。
卞和得到这块石头,坚信其中有无价的宝玉,但是献给楚历王的时候玉工却不认可。这个时候其实很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解决----只需要把石头剖开即可。但是楚历王和卞和竟然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然后卞和被砍掉一只脚。
如果说这第一次可以从其它方面找些理由,从逻辑上还勉强可以说得通的话,那么第二次竟然还不汲取教训,再被砍掉一支脚,这就无论如何都无法说通了。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和氏壁应该是假的不存在的。
但是且慢。后边蔺相如完壁归赵的故事见诸于正史,并且逻辑环环相扣,且有其它记载可佐证,可信度极高。
如此以来,和氏壁似乎又应该是真的确有其物其事。
但是后来好像又不对头了,秦始皇得到和氏壁做成了传国玉玺,并且刻上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我们知道玉是先秦时期贵族重要的一种炫耀性消费品,类似于现在的爱马仕LV之类。玉壁是其中的一种,园形的玉石,中空的部分称为“好”中空外边的部分叫做“肉”。肉比好大一倍,称做壁。而如果是好比肉大,叫做“瑗”。而如果肉和好一般大,又叫做“环”。如果壁的直径超过六寸,则又有了其它的名字,叫“瑄”。
所以说这个壁如果真实有的话,它的直径不会超过二十公分,考虑到古代的尺比现代的要短,这个壁甚至应该更小,并且它的厚度也不应该超过一公分。这么样的一个材质,甚至我们拿来刻一个私人小印章都不是合适的料子。怎么能够雕成传国玉玺?
到底有没有?不知道。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后落得亡国的下场这个故事同样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了解周朝的分封制的话,认真思考的话,这个故事里边同样存在可疑的部分。
周朝实行封建制,天子将天下土地分封给各路诸侯,然后自己留下中央最好的一片地域给自己,自洛邑至长安。周天子所谓邦畿千里,也就是方园一千里。周天子在自己的国都燃起烽火,然后周边的诸侯国的国君们看到烽火,就要带兵卫护。但是,在方园千里的地域里,烽火一站一站的传递这其中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在当时的诸侯国,实际上是没有职业的部队的,诸侯国要做战争动员,征集部队辎重粮草战车等等,没有几天的时间是不可能反应过来的。所以说,周幽王这边点起烽火,然后马上就有各路诸侯就带兵前来卫护,逗的美人开心,这件事似乎同样站不住脚。
所以说这个故事也存疑,但是后来深入的了解分封制以后,又有了一些想法。周天子分封天下,这其中除畿外诸侯之外,还有畿内诸侯。
畿内诸侯是指在周天子身边为其服务的士大夫及卿相等,周天子会在自己的邦畿之内分出一些土地封给这些人做采邑,差不多就相当于发工资。
这些人应该离周天子比较近,但是不是就能烽火燃起马上就到呢?似乎也不太好说。
先秦时期的周朝,打仗与祭祀是最重要的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所要的兵器盔甲之类的东西正常情况下是放在宗庙之中有专人看管,要打仗的时候由宗族的掌门人召集众人向祖宗祭祀汇报之后,分发武器进行战斗,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谓的“庙算”。
而这整个的过程同样需要时间。
我们看书的时候,容易把历史事件之间的过程简化成电影的分镜头。一个事件发生过之后,境头一转,结果呈现。实际上事件与结果之间有着漫长的演化过程,需要相当的时间,并且中间充满了不确实性和偶然性。
就算是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发现火灾拨打119报警,慢一点的也时间单位也需要以小时来算。何况两千年前?
想一想周幽王和美人在烽火台上点起火来,像一对傻子一样在那里等,过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慌慌张张陆陆续稀稀拉拉来了一些人,有什么好笑的好玩的?
所以,这个烽火戏诸侯真实吗?也是不知道。
其实瞎琢磨这些东西也没什么用,就只是玩,就当是锻炼大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