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青龙的文章很多,大体上散文占的比重略大一些,其中又以论说文更为出色。 作为引子,首先要谈谈他不大成功的小说。《关西少年》,很长的一篇。编者说他这篇文章精致、细腻、大气、厚重——似乎相反的四个特征,在他却是可以兼得的。其实所谓“大气”是缘于结构和篇幅,故事本身倒不特别吸引人。前半部分描写的女子,很美,但并不活色生香,也总让人想起乾隆和香妃;后半部分的情节,和一般武侠剧相差不远。泛泛而读自然不错,细品却就觉得不尽人意。 他后来的有些文章,逐渐露出不同寻常的味道。《昙花痣》在他的古体创作中是较出色的一篇。第一部分在于造境,优美的景色历历如现。其中有一段对景色的描写,堪比《石钟山记》。第二部分笔锋微转,颇类王维《终南别业》的意味,连带的引发出下面带佛禅意味的小故事。文章不长,但以文气来说,称得上摇曳多姿。 《用心用墨》一篇,将书法和人道相融,又将兵法穿插其中:“书法只有两字:用墨。就如兵法只有两字:用兵。用兵包罗万象,但万变不离其宗。用墨也是同样的道理。用墨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纸和笔,也要顾虑到墨的本身。凡是墨迹的正邪,倚让,快慢,趋停,进退,轻重,深浅,厚薄,大小,偃仰,平直,都是兵法。统率由心。兵法有正奇,笔法也有。所有这一切章法,都是为了整体的生气。 ”文戏武唱,别开生面,俯仰之间,满是书生意气。 另一篇《读书人一声长叹》,有一种严冷坚毅,使人肃然,基调略近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一次农民起义。盛世年华,居安思危,原是“社会的良心”分所当为。文中又提到政治和历史,或者说,中国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政治史。作者看到了这一点,加以引申生发,眼光锐利。《最后两支烟》则更加犀利,同时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自我安慰。 色氏家族受鲁迅影响的人不止左青龙一位,如苏三皮也是。但同一位作家,后人从中汲取的养料、汲取的角度各各不同。如果说苏三皮的许多作品继承了鲁迅冷静写实的一面,不动声色中隐含鞭鞑,似暖实冷;左青龙的某些篇章就是继承了鲁迅批判针砭的一面,凌厉笔伐的目的实是希望疗救,似冷实暖。
左青龙的诗歌比散文少些,然而不容小觑。当中总产生些似曾相识的情愫,虽是地道的个性化的体验,又能毫无阻碍的直达读者心中。这里边就见出提炼和打磨的功夫。 比如《九月诗稿》。九月的村庄,以土地和稻子为主题。相近题材的诗歌原也极多。不过这一组有他自己的特点,有土地和稻子的感动。之前他有一组《八月之诗》,艺术成就就及不上这一组。《八月》一组仿佛挽起裤腿站在田埂上,做出了“我是一个劳动者”的姿态,却并没有身体力行;《九月》这组却好象是真的走在田地里了,人和田地和诗歌呼吸相闻,血液相通,有一种全情投入的真切。 近作《修理房子》又是另一种意境:“天空很远/大地很远/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过往的忧伤……很远。”气质俊秀,语意轻柔,明白如话,像是怕惊醒了往事。豪放派的苏轼也会写下“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左青龙亦有这样婉约的一面。难怪有人评价他是“一个温柔的写字的人,带着诗人的忧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