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薇芸 于 2021-3-7 22:25 编辑
尊敬的各位裁判、对方辩友、啦啦队、瓜客、路人,以及伟大神秘的赞助商们,以及“钱不够花我保底”的赞助商,大家好!现在我代表正方二辩手,阐述主题“网络让人更亲近”的正方意见!
人心。当我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对正在阅读的亲们,自动就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你们来自茫茫的网海,有的刚认识,有的认识已超过了十年;在这长达二十年的网络生涯中,你们取代了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倾听过我作为远烟笔下的一个万年孤寂的人的心声——这种心声,我想我们很少向亲朋好友倾述,甚至包括我们学习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一切形而上的东西,现实中,我们是很少有出口的,只有网络,让我们找到了同类的人,让陌生的关系变得亲近了。
人这个字,有宏观和微观的双重意义,在本论题中,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也则讨论人群的现象,只能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结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结论。单独一个人,没有主体间的关系,就会丧失一切人类社会意义的评价;两个人相处,他们中间隔着的,正是远烟笔下提到的种种:儒、释、道、基督以及种种哲学和文明。个体的人,在普遍意义上,确实是万年孤寂的,谁解我万年孤寂?网络中的远烟娓娓道来,解我万年孤寂;这种亲近感,恐怕非肌肤的接触能比。所以远烟的论述看似云山雾罩,却在实证上给与能懂的人一种亲近感——对的,不需要是全部意义上的,因为网络之于没有网络,这是纯加法,也就是论题中“更”字的含义。
亲近感是什么?人和人的接触,无非是身体上的碰撞,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碰撞。我们对亲戚的感觉,最容易分辨出亲近还是疏远感,长久不来往的亲戚就会越来越疏远,而越交流,则会越来越亲近。所以,亲近感依靠的是沟通接触的密度。在网络前的时代,我们是有经验的,因为沟通工具的缺乏,我们其实沟通的密度并不高,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而自从网络出现以后,人们构建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在陌生人之间的,也在熟人之间,各种同学群:大学的,中学的,小学的;各种同事群:现公司的,前公司的,前前公司的;还有各种亲戚群、社区群、足球群。网络时代的人们依靠着密度更高的交流,让彼此的关系更亲近,是一个比较级别的宏观意义。这个宏观意义,是微观意义上的相反个案无法反驳的,这是时代级别的宏观比较,因而反方一辩手提及的部分现象:“个人沉迷网络,忽视家人。”是无效的论证,为什么呢?因为在没有网络时代,也有的人各种沉迷,忽视家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一个宏观的结论:现实生活让人更疏远了。
反方一辩手的论证,我觉得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写道:网络在某些方面是个积极因素,但是在人际关系上,它却扮演了一个隐蔽和不光彩的角色: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而非亲近。它的这种负面影响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故而应格外警惕。
仔细阅读之下,我发现这段论证,把“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作为事实在谈论,而不是作为一个论证的结果在谈论。众所周知,我们辩论,需要做的事情,是把目标论题作为论证的结果去展开论证的,而不是把目标论题作为事实去展开分析现象。反方一辩手犯的正是这个错误。然后他展开了在各种领域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点:他论证了:“网络取代了旧的生活方式:网络提高了效率,但削弱着人生的诗意。”他说的是网络削弱了人生的诗意,而我们论证的是网络是否让人更亲近或者更疏远。人生诗意的多少,未能概括人的关系是否更亲近。
第二点:“过度交流,网络使人际交流不当地拥堵,虚假繁荣。”网络是否过渡交流,控制者是人本身,如我前文所论,交流的密度,是是否亲密的客观条件,这个逻辑成立,则意味着过渡交流,只是说大家过渡亲近了而已,他提出的不当地拥堵和虚假繁荣,并未能有效反驳关系是否更疏远了。
第三点:“沉迷网络,忽视家人。”此点前面已论,不再累述。
第四点:“网络难得真心。”其实别说网络难得真心,现实生活也难得真心,因而也未能论证人们的关系是否更疏远了。
第五点:“网络的隔阂天然存在,不能进行物理的碰撞。”这点绝非网络之罪,我们具体化来说一个手机就容易明白。手机远程通话,只会让人们沟通更密切,也没有物理的碰撞。
第六点:“失去了永不再来。”旧时代的变成了新时代,好比农业社会取代了狩猎社会,工业社会取代了农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取代了工业社会,智能社会取代了信息化社会,都是失去了永不再来,但这和论题:人的关系是否更疏远了,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我方在个体人的万古孤寂和精神、思想需求、现实生活的所需,论证了网络时代比网络前时代的人更亲近了,没有网络,我们做不到今天这一切,而我们的反方辩友,未能有效地论证,网络时代人的关系更疏远了!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