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陶陶然然 于 2024-1-16 13:04 编辑
前些时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听到一句很幽默的台词:“不孝有三,无赞为大。”父母发的朋友圈一定要点赞,否则就是不孝。带着点督促的意思。反过来就不必,儿女发的朋友圈,父母不等召唤早就飞奔而来,且赞且评。
说起来我们对微信朋友圈的依赖可谓日渐加深。它可原创可转载,可文字可图片,图文并茂也悉听尊便,何等的率性,何等的自由。心情很好或很不好时,都能在朋友圈吐露,可含蓄可直白,何等的痛快,何等的自我。又比如升职加薪拿奖,可晒证书,可发文件,还能附上几句骄傲的谦逊,比如“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我还要……”等等,就能坐等虚拟的掌声与欢呼,影响迅速扩大,那是何等的省力,又何等的巧妙。
更有失恋受伤,或事业受挫的,借朋友圈假意向芸芸众生,实则只锁定一人,隔空喊话,或表示心已死透,从此不能再爱;或云淡风轻地说要原谅一切,尽管某些人不值得原谅;当然,也不排除少数特别意难平的人咬牙写下“苍天饶过谁”“笑到最后才是最好”之类的格言,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
有个比我晚一辈的亲戚,前一阵与男朋友冷战。冷战这东西,常常是女方先发起,而男方能坚持。互绷了一阵,女方决定以朋友圈为突破口扭转乾坤。她一时晒她的新发型,一时是美甲、饮茶的倩影,一时又做瑜珈显示好身材,一时又与好友小聚笑容灿烂。最有杀伤力的是两次发了和一个陌生帅哥的合照,距离不远不近,神态似疏似亲,留足了想象空间。结果男朋友奇迹般地回到了她身边。
其实该男友若是真同她没了感情,她再怎么故示闲逸、展现美貌、激起醋意也是枉然,说不定还适得其反。朋友圈毕竟不是救生圈。
只要说到“圈”字,就不能不带有划分阵营的排外的味道。唯独朋友圈是个例外。因为它这圈子划得过大,亲朋好友固然在,领导同事也未缺席,社会上半生不熟的所谓人脉,还有些不知从什么群里悄悄加进来又从不说话的神秘人……都使“圈”的意义名存实亡。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提朋友圈,都说是“公众场合”的原因。
不知哪位高人为朋友圈设计了谁谁可见、谁谁屏蔽的功能,也就是说,你想让谁看那人才能看,不让看他就丧失了围观的资格。发圈者的心态因此着实放松不少。大前年我生日,一位说好了要来的朋友临时打电话说爷爷那边叫她参加家宴,老人家难说话,实在脱不了身。我没在意,只说无妨。到了快切蛋糕的环节,另一偶然刷手机的朋友忽然“咦”了一声。大家探头过去一瞧,那位号称参加家宴的朋友正在某巨星的演唱会上挥荧光棒。我和另几位朋友打开手机,并没有这条新鲜出炉的朋友圈。面面相觑之际,刷手机的朋友分析道:“我好久没跟你们玩了,她大概忘了屏蔽我。”百密一疏,功亏一篑,她本人倒没什么,反是我们这些被放了鸽子的尴尬半天。
还有个设定也颇见巧思,那就是“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计有“最近三天、最近一个月、最近半年、全部”四种。选三天的高度敏感,唯恐有心人往前追溯,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选一个月的算平常,选全部的是大大咧咧,天塌下来当被盖,用《水浒传》的语言叫“管他娘”,用镇江话说叫“烦不了”。唯有“最近半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两头不靠,不知这个选项的选择者是什么理由,一直想问问,苦于没机会。
朋友圈里纯发文字的少,一般有什么感想,哪怕搭不上边也要配上几张美图。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只有和我一样“固执”的人,发影评、剧评之类会只写文字。有趣的是纯发图片的人也很少,哪怕没什么想说的也要硬挤出几句文案——二者同属于为一碟醋包了一盘饺子。
图片一般是三、四、六、九张,只有和我一样“固执”的人会有时发七张,有时发八张。亲友中多有抗议的,说我故意逼死强迫症。我觉得七张构图像把小手枪,八张憨厚中带着不稳定的促狭,另有一功。然而抗议声依然汹汹,少数派的意见总归是存而不论的。
见得最多的是照片加文字,即使是转载公众号上的文章,也要加上一两行“编者按”或“太史公曰”式的导语。这是个人人有话说,表达欲空前膨胀的年代,也是个不管有理没理先说为敬的众声喧哗的年代。三观一致者彼此唱和,观点相左者几挥老拳,在朋友圈里你来我往、刀光剑影。硝烟散尽后,一片语言的废墟上,躺着的尸体叫友谊。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圈恰恰最能够拆散朋友。
文学是性情的外化,朋友圈亦然。自有“圈”后,催生了一大批民间摄影家。风景五颜六色,红绿黄蓝厮杀得不可开交的,多半天性乐观、没心没肺,傻气的热烈让人不忍苛责;那主打灰黑,拍什么都像残山剩水的,多半细腻多思、工愁善病,有黛玉的潜质;另有些诡奇怪诞,用手机向凡高学习,仿佛你一看懂他就输了的,是跳出三界外的审美,不在五行中的冷峭,这样的人,乍一看全不在意世俗的反应,可也说不定最期望人家夸“脱俗”的就是他。
若拍得不是风物而是人物,又得大费另一番周章。坐着还是站着,婷婷玉立地站还是斜靠在椅背上?再比如脸要不要P得尖一点,皮肤美个颜,眼角开大些?美颜最好不要太明显,十级断断不可,五级尚嫌不够,六级七级是否恰到好处?最让我惊异的是有一次拍工作照,把我日渐稀疏的头发,从某个清奇的角度下暴露无遗。年轻同事说这有何难,拿出手机软件,三下两下,发际线就极其自然地前移,有了一头茂密均匀的黑发,简直夺造化之工。粗枝大叶的人听了不耐烦,说不就发个圈吗,干嘛费这个神?细心细致的人不答应,说这比整容省钱,比化妆便捷,发出去满足了自己悦目了别人,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南京同学聚会,合影留念,女同学齐齐朝后躲,男生一时没会过意来,只管君子风度、女士优先。女同学们你推我让,坚决不就范。双方僵持不下,架不住男生如此殷勤,一位女同学才半含笑半解释地说:“人朝后一点,照片里显得脸小……”一语惊醒梦中人,男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怼脸自拍都不介意的男士,哪里体察得到女性那幽微曲折的小心思。
还有些人常在半夜发圈,不是风景不是自拍,而是办公室、电脑、泡面,很明显是在加班。配的文字主打“痛并快乐着”,疲惫却乐于奉献。他想象中的观众可能是单位领导,以及某个睡得比他早的工作上的竞争对手,让人想到电影《年会不能停》里的金句:“加班是为了完成工作吗?加班是一种彰显工作态度的方式!”看着他/她时常更新的加班照,我总会傻想:该不会是他晚上十点做完了事,十二点才发的朋友圈吧?
发的人操碎了心,看的人也百转千回、几经斟酌。比如写评论,风险系数就很高,一个把握不好,往往容易得罪人。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聪明人以表情代替评论。呲牙笑是亲热与赞赏,咧嘴笑是温和与认同,月牙型的微笑最高深莫测:像是同意,又像反对而不明说,甚至你说他是不屑的缄默也未尝不可。只有结婚生子,乔迁、生日等明确的喜讯下面,才会出现大量的玫瑰、炮仗、大拇指。这年头,敢在朋友圈用文字开玩笑,或是你一句我一句接龙聊天的,都是过命的交情。
点赞看起来比跟评安全,实则也是个技术活儿。给谁点,点的频率,点的时间,都大有学问。你要是有耐心每天研究两次,就能看出谁跟谁是真情,谁和谁不过面子上的情分。但凡一个人长年坚持给另一个人点赞,而另一个也长年投桃报李,简称“发什么都赞”的,二人关系绝对坚实。如果一个人长年坚持给另一个点赞,另一个人却爱点不点,甚至一直不点,那后者多半是前者的上司。不必愤慨,这种不平等也并非真的不平等,下属那持之以恒的赞,有几次是真心诚意给了领导职务后面,那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呢?
也不是所有不爱回点的都是上司。有些人天生的惜赞如金,正如有些人天生的挥赞如土。我亲眼见有位仁兄打开朋友圈,看也不看,顺流而下,唰唰唰唰,摧枯拉朽,就这么一路狂点下来。这种人是无情的点赞机器,其赞的含金量最低。反是平时轻易不出手的人,偶然给你个惊喜,你会诧异与自得,把朋友圈再回味一下,看是哪一点值得人家额外发个福利。可见点赞也同感情一样,太广普了便不值钱。
有关点赞的时间,本来没这么讲究,但天下事就是这样,只要几个有心人带了头,局面就渐渐复杂起来。上班点赞怕被说不专心工作,心有旁骛,专等中午十二点、晚上六点以后再伸出食指的,是谨小慎微之辈。半夜两三点给人点赞,那不用说是睡得比鬼晚的拼死熬夜一族。还有人会在事隔五六天给我补偿性(还债式)点赞,把将近一周内所有朋友圈全点一遍,一片盛情让我想当面调侃他几句都说不出口。有时刚巧看到某人给别人点赞又立刻取消,我总要揣想,他是手滑误点了面和心不和的家伙,还是本想支持前男友前女友又怕现任多了心,或是点了才蓦然想起自己跟的大哥最讨厌此人,有乱站队的嫌疑?可谓“一入圈门深似海,从此自在是路人”。
相对来说,另一种情形就更易懂:张三经常赞李四,某天起忽然消失,且不是阶段性,而是永久性的消失,那不外乎两个原因:一,原来不错的真朋友分了手;二,原来碍于情面的假朋友撕破了脸。结局是一样的:不相往来,恩断赞绝。
有一天我在单位正准备午休,有位同事跑来问我为什么某某从来不给他点赞?哪怕是他生儿子那条朋友圈!我反问是单不给他点,还是也不给别人点?他说是前者。我又问“你俩关系很好?”他说“是啊!”我说可能性太多了,倒不如化繁为简,既然你为这事纠结,那从此以后你也不给他点,不就平衡了么?他豁然开朗道:“对!态度还是要拿。不然退一步海阔天空——却会越想越气!”
说了这么多,似乎朋友圈除了发自己爱发的东西以外,反是负面作用居多。倒也并不。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足以抵消所有那些不尽人意,就是让关心你的人总能第一时间与你讯息同步。你的父母、亲戚、好友、儿孙,凡是心里牵挂着你的,都能迅速了解你的动态。多久不见也不会感到陌生,你的点点滴滴他全都知晓。地理上隔山隔海,时间上忙得焦头烂额无瑕联系,都能以朋友圈为媒介,大体感知你的顺逆悲喜。这天涯共此时的效果真不是“珍贵”二字所能形容。
写到此处,心里另一个声音反驳我道:“你怎么确定别人发在朋友圈的状态就是真实的状态?你怎么知道别人在朋友圈打造的人设是他真实的为人?脸可以美颜,人和状态难道就不能‘P图’?也许他给你看的只是他想给你看的。”
我不禁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霎时之间百感交集”,“手一颤,一枝笔掉在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