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端午节
也许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太好了的缘故,不管是从超市买来的而且是嘉兴“五芳斋”,还是夫人亲手包的肉粽子,吃到嘴里总觉得不及当年在老家农村由我娘包的粽子好吃。
我老家在农村,地势较高,属于经济作物区。全年种的庄稼是麦子、大豆、火麻、花生等。不种水稻是因为缺水。包粽子的糯米得上粮站去买。粽叶子也要走七里路到一个叫孟河镇的地方去买,那儿再往北一些就临长江了。地势低,水多,盛产芦苇,一种又宽又长的芦苇叶子,用来包粽子最好。尽管那时候家家都穷,但是到了端午节前,各家各户都要想尽办法包一些粽子。否则,孩子这道关过不了!
我老家不兴吃肉粽子,也没有听说过还有带咸味的肉粽子一说。我娘包的粽子是:白粽,除了米没别的。豆粽,米和赤豆混合在一起。全是淡的,吃的时候要沾着点糖,白糖没有,红糖代替,只要有得吃就心满意足了。有时也包红枣粽子,一个粽子里放上2-3颗红枣,算是高挡的了。
煮粽子很费时,满满一大锅,水溢过粽子,要用硬柴火慢慢地煮一个晚上。锅里放些鸡蛋一块儿煮,煮熟了的鸡蛋外壳呈淡青色,象乌骨鸡下的青壳蛋,吃起来清香味很浓。
煮粽子的那个晚上,从灶房里飘过来的一阵阵粽叶子的香味,沁得你难以入眠。那时候农村点的煤油灯,作业很少。我娘总要叮咛:写完了,早点睡觉,不要费油了。我们姐弟几个睡不着,问娘:粽子什么时候才能熟呀?娘说:明天早上,吃了上学去。快睡觉吧!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起床了,看着满满一锅的粽子口水欲滴,真有点急不可待了。娘说,粽子有粘性,一顿不能吃的太多,不好消化。等到放学回来趁娘不在家,一人又“偷”抓了一个冷粽子啃了起来,真香!
剥下来的粽叶子小心别撕破了,聚起来拿到水塘的码头上,紧贴在平整一点石板上,用刷子轻轻地刷去上面的粘质,然后拿回来了摊平晒干,收臧起来留着明年用。这个活是我们孩子们干的。
同样是粽子,年代不同了,味道也不一样了!明明是质量提高了,反而觉得还是小时候的粽子好吃,而且越回忆越是好吃,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