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逍逍 于 2022-5-4 13:40 编辑
印石,承载着文化。
首先,这印是个信物,它表明钤盖的文字是真实有效的。所以,用什么治印,从不马虎。金印、玉印,都是高贵层面的;铜印,过去也是衙门、官吏的用品。而石印,特殊,它上至帝王,下及士绅,广受喜爱。
传统印石有几样著名的,福州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昌化的鸡血石。大概在80年代,赤峰的巴林石成为新贵。
这几种印石成为印石,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偶然,是硬度适宜刻(昌化鸡血不好刻);必然,是它们当中有的太漂亮了。鸟儿要是只有鸡和麻雀,那就平凡少趣,问题还是有鹤、有鹭、有鹦鹉、有孔雀呢。
就说寿山石,那是整座大山都是花岗岩,就在花岗岩的缝缝里,天赐出了寿山石,就像一头壮硕的大牛,浑身是肉,就那薄薄的板筋是寿山石,那浑身的肉全是粗犷的花岗岩,你说奇也不奇?
印石让人喜欢,是它的温润和色泽。温润的石头叫冻,就像肉皮冻,有那么一种半透明的状态,强光一照,光能进入很深。有的时候,就是普通光线,也能让印石的棱角透光。
说点儿俗的。印石,很多需要保养打理。多种成因,很多印石买回来会裂。或许是采石的时候受到震动,或许是千万年受压,一解放,自己管不住自己。所谓保养打理,其实就是适度抹油,不要用植物油,会有味儿;给皮肤用的油就挺好。一次少擦,常擦,用手擦玩,这样保持三五年,基本就稳定了。
有了印石,出现了我们独有的一门艺术——篆刻。艺术,就有流派,可以侃半天,咱说点儿接地气的。先分朱文白文,就是盖出来的字是红的,就是朱文;盖出来,字是白的就是白文。其次,字体风格,有的纤细有的粗放,形形色色差别很大。
作为信物,印章首先是姓名印、官印。咱说支脉——闲章。闲章有意思。姓名印,《唐寅》、《唐伯虎》、《伯虎》、《唐寅印》、《唐伯虎印》,普普通通,谁没个姓名?可是,一枚《南京解元》,有意思了。溥儒的《旧王孙》,多少个意思?
闲章,玩儿的是个情是个趣是个幽默。你看郑板桥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你不是可以体味人生路吗?
一个画家,一只眼睛好,另一只视力差,他来个《一目了然》。另一位老兄,鼻炎严重,玩儿了个《一窍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