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止说 于 2018-7-5 15:11 编辑
本学期中的时候就听说三年级毕业后要重新分班,消息一出,孩子们先哭声一片了。小小年纪贪玩的时节,都还没来得及学习成年人的虚伪与矫情,更不懂什么叫礼貌性表态,什么是基于道义的反对,所以这一把单纯而真实的眼泪着实宝贵。家长们虽然没有掉眼泪的,却也大多慌了神,都为学校领导这莫名其妙的决策捏一把汗。因为这样的变动,是好还是不好?是明智还是愚蠢?即便专家们也很难去衡量和判断。且不论利弊如何,单从人类感性的一面来说,把这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小家伙们放在一个班集体里共同生活学习了三年后,再去打散他们,是不是有点儿不妥?再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分析,把一粒种子种在这里,生了根发了芽长成小树了,再移植去别处,是不是也存在成活率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桩平静校园里即将发生的“大”事,家长和孩子们的态度无非可作三类分,一类是对现状不满的,大概会感觉欢欣鼓舞、激动人心;一类是对现状满意的,则可能认为这是无端生事、胡乱作为;再有第三类则是中间派,现状不上不下不好不坏,因此认为这事儿也无可无不可,甚至内心里多多少少还会有那么一丝丝对未知的小期盼。但这些说到底毕竟都是感性的想法而非理性的分析。下面咱就费点功夫,仔细算算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 如果把心态放平,理性地思考,客观地分析,其实利弊根本就是秃头上那几只虱—明摆着的事儿。所谓有利无非两点,一是或可锻炼孩子们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的适应能力;二来,孩子可以在老师那里获得一次类似重生的机会,或将迸发出无数种新的可能。弊也无非两点,一是孩子老师家长互不熟悉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重新磨合过程;二是本应完整的六年同学情谊将被硬生生扯断。 这样一算,似乎打了个平手,但实则不然。要评判到底有无必要分班,分班好与不好,还要戳穿了这些现象的本质来具体分析。 先说利,对于不满现状的同学和家长们,真的确信换个环境就能有好的起色吗?如果在现有的环境中你不曾去认真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那么在新的环境中又怎么去避免重蹈覆辙?如果你已做了足够的努力,认定当前的不良现状是老师的问题班级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为校领导这样的决策而欢呼吧!另一个有利的因素似乎是关于适应能力,但其实锻炼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应该是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例如一次交叉班级的赛事或联谊活动,一次交换课堂或合并课堂的公开课体验,而非把孩子们重新编排再放在一起过三年,用不了三年,半年之后,再陌生的也变熟悉了,还谈何适应性锻炼? 但反过来那些弊的方面,无疑会给孩子们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老师要摸清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没有一年半载恐怕很难;家长与老师之间要达到默契配合的程度至少也需要一个学期。当然,这些都不是事儿,不过就是需要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多费些精力罢了。但无法逆转的,是情感的剥离,友谊的中断。同窗之情向来都是最难忘最珍贵的,幼儿园太小,初高中略大,小学同学才是真正的发小,不管眼下怎么打打闹闹不愉快,经年之后,都是难忘的童年记忆。我不认为,多一批三年之交比保持当前四十几个人六年的情谊更好! 综上所述,中途分班从根本上就是一桩劳民伤情的赔本买卖,一通折腾下来,除了加大老师的工作量,给家长制造无谓的麻烦之外,还有甚好处?倒不如省下精力来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腾出功夫来加强老师队伍的专业培训。若果真有需要调换班级的同学,自由申请,小范围微调便好了嘛,何必拖大家一起受累。 别说一个班集体了,即便一个家庭里,也不可能每个人每天都顺心如意,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相处又怎么可能做到无懈可击完美无缺?学习的压力、贪玩的天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不同的性格特点,都会给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相处造成障碍带来不快,但成年人都知道,遇到问题,逃避绝不是上策,直面困难,正视问题,找出症结,寻求突破才是根本,这考验的不仅是孩子的能力更是家长的智慧。人无完人,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令所有家长满意;反之同理,再差的学生,也不会连一个闪光点都没有。好的教育应该是家长和老师同心协力发现并挖掘放大孩子身上闪光点、纠正和弥补缺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虚心,是真诚,是信任,是配合,这四点都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认知起底,分再多次班,换再多个学校,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大热天的为着一件尚属谣言之事胡啰啰这么多,是因为突然间的觉醒,觉得不该再一味随波逐流事事作壁上观,更不应人云亦云全无主见。因为往小了说,孩子是自己的,得自己上心;往大了说,社会是大家的,人人都有一份责任。即便区区屁民人微言轻,也应学那苔花,兀自绽开;亦或像那鸣蝉,唱响夏天。眼下,有识之士们极力倡导大语文多读书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考高分,更多的还是希望提高全民素质,让国人在阅读的基础上皆学会独立思考,变成有见解有思想的人。须知,无所谓的灵魂轻若鸿毛,有意思的灵魂重过千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