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8-3-18 08:56 编辑
凡是不怀偏颇不带偏见的人,大概都不会否认,在这个世界上,国有强弱,人有尊卑,国强而人尊,国弱而位卑。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以汉民族人口结构为主的一个大国,在其作为国家存在的几千年历史变迁中,分分合合,在与外来民族和国内民族相处的过程中,有战争,有和亲,有相互倾轧,有和平共处,这种或战或和的选择,既有国力强弱的因素,也有当朝最高统治者的好恶。
回顾历史,我们总会发现,大而强的国家,可以对小而弱的国家,采取怀柔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侵略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前者居多,后者居少,而每当中国弱时,外国,外民族总会乘虚而入,侵占领土,杀人越货。
人有尊卑,从有人的那一天起,人就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即便原始社会,也有着食物分配不均的不平等,而有阶级的社会,更是有着人分三六九等的尊卑,即便是高喊着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但其实际,也仍然是种族歧视未消,黑白之间互战,矛盾重重,枪案四起。
我们看历史,既要又大的历史观,也要有微历史观,大历史观,要放大到本国,世界,乃至宇宙,微历史观,就是事件的起使原因规模结果等等,宏观寻找共性,微观研讨个案,大历史观是理性必然,微历史观是感性使然。
回到许仙的五胡乱华,对中国,当时的中原大国对小国、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含有鄙夷,颇不认同,但其实那些国家对中原大国也是鄙夷和不满、不认同,正如中国历史上称日本为倭寇,日本鬼子,而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支那猪一样。
国与国相比,会产生国民的优越感,同是国人,也还是会有人产生优越感。远的不说,就说许仙,对赖于其与白娘子爱情传奇的发生之地西湖,就从心眼里鄙视,瞧不起许多回,这固然有着许多西湖自己的原因,但发于对自己本身优雅自信而产生的优越感,其实是深埋在自己骨头里的。
一方面对于历史上的尊卑表达不满意不赞同,另一方面又身体力行的去人为的制造尊卑,用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标准如去研究历史,我们怎么可能从这样的研史态度他和研者的身上有所得到历史的真正回音呢!
从几乎专攻西湖,而如今改研历史,这样的突兀转型,和多年来研究西湖的许多成果比相比,我以为并不十分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