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0-2-13 14:56 编辑
这是奥斯维辛吗?
我之前真的不知道什么《长江日报》,国如此之大,地方多如牛毛,各类地方报刊比比皆是,要说几十年前,在体制内还看看,后来,基本就不怎么看了。
这次知道《长江日报》是因为新冠病毒肺炎爆发之后,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来自于《长江日报》,《未战先跑的“逃兵”专家不要乱带节奏》,味道很辣,点名道姓,直指武汉瘟疫爆发之后,曾去武汉的香港病毒学者管轶。
文章内容就不叙述了,想必看过的人都知道。我不能说是什么“WG”遗风,起码也算是口诛笔伐。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个报纸的讨伐,我只记住了这个叫管轶的病毒学者,仓皇离开武汉的言语不详里一句:这个病毒太可怕了,感染程度远超萨斯,感染人数是十倍起跳。(大意吧)
之前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病毒学者仓皇而去的这句话似乎是一种为危言耸听,是一种为自己逃离寻找的借口,但是,我们今天再去看看这个表达,能感觉到什么?!
瘟疫发生之后,八方联动,世界关注,伸出援手的国家很多,我们的近邻日本人这次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所作所为都该让我们记住,让我们发自内心的说一句谢谢。这不是客套,危难之际,凡是伸处援手的人,我们都该记住,都该谢谢。
日本人在捐赠的物资上,很有心的贴上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是鼓励和温暖的诗句,这些诗句原本是出自我们古老文化的。
这些诗句很优美,也很动人,贴在救援物资的盒子外面,有格外的意义。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先不说有多少文化的韵味,因为这样一个生死救援的时刻,这些物资上面的诗句起码让人温暖。
很好的事情,到了《长江日报》这里味道就变了。于是一篇雄文在《长江日报》出现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该文借着日本援增物资上的诗句,做了一篇文章,说实话,在抗急疫情的危急时刻,作为一份地方报纸,去追着日本人捐赠物资上面的诗句做文章,我觉得这不是脑子浑了,就是明着坏,一种不懂感恩的坏,一种让人唾弃的坏。
“奥斯维辛集中营”?,作者真的是敢写,在这样的时候,拽出让人切齿的纳粹德国的血腥罪证来,你这是要比喻啥?湖北不就是一个疫区吗?怎么能把奥斯维辛和它联想到一起?一声长叹,作者你太阴毒了。这种阴毒让人感到阴冷,无情。
央视春晚上,主持人们联手铿锵激越的朗诵了一首为湖北,为武汉加油的诗,你怎么不跳出来反对,不是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吗?日本人捐赠援助物资上的几句原本是我们同宗文化渊源的诗句,怎么就能让你感觉如此不自在?你这是什么价值观?什么是非取向?
大疫面前,最不该丧失的是是非,更不要在这个时候出来显示你多有文化,你喜欢听口号没人反对,但是,你拒绝人家的诗句,还要拖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来比对,这就没有了道理,而且很恶心。
确实,大疫这面镜子让我们看出了太多的妖孽。 2020年2月13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