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0-4-13 13:17 编辑
谈方方笑死我了
在这里住久了,见面的邻居总是要客套的打个招呼的,未必是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本能的礼貌吧。
打招呼基本都是象征性的客套一下,也基本没有什么深聊,而且我生性淡泊,也不喜欢家长里短的,我有点固执的认为,各自相安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人与人之间,即便是至亲的人,最好的状态是平行线,保持一种距离,倒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距离产生美感,而是这种距离可以让人彼此之间有缓冲,不干涉。
所以,我很少介入邻人聊天,他们最热衷的是谈论国是,个个都能把国内外形势说的头头是道,我听了一笑而过。
我申明,这些文字和什么狗屁清高,孤独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邻居们都知道我是出了名的热心人,谁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的,只要能做到,我必定全力以赴。前不久的一天,在小区里遇到楼下一楼的老大哥在路上,老哥身体不是很好,不怎么出门,我问他:大哥,你这是去哪里了?
老哥说什么地方有炎症,他去药房买一种消炎药,没买到。我说你把药名给我看看,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药盒,我记住了药的名字,我印象里,似乎我家里有这种药。、
回到家我找了半天没找到,于是揣上医保卡,去了小区另外的几个药房,结果是功夫不负苦心人,买到了两盒。药名没错,只是生产厂家不一样,估计是没问题的。也没多少钱,几十块而已。
回来,我敲开老哥家的门递给他,他和老嫂子那通感激,非要给钱,我坚持不要,医保卡上好几千块呢,在乎这几十块么?弄得老哥老嫂子不过意,有啥不过意的,送我们大白菜,青萝我们不也没拒绝吗,好邻居像亲人。
早起去海滨公园走一走是天气好的时候每天的必修课。在公园里有很多健身器材,因此就有很多人在器材上健身。也有不一样的,放着健身器材不用,用厚厚的棉絮包裹着一棵树,然后用身体撞树,而且有好几个人喜欢这么撞,也不知道是什么科学道理。
这些健身的人有几个都是熟人,见面打个招呼,问声早,他们一般都是这边健身,这边打开话匣子,天南海北的神侃海聊。我偶尔听听,不发一声。
昨儿早上是周日,我过去的时候健身的人能有七八个,当真是七嘴八舌的。当下说的最多的是疫情,骂的最多的是美国。群情激愤,怒不可遏。那情形,要是大嘴川普在眼前,一定会被生吞活剥。
正骂美国呢,人群里有人愤然:听说一个叫方方的死老太婆,写了一本日记,恶毒功击我们国家。另外一个随声附和:是,听说是个做鞋的,你个老不死的,不好好做鞋,出来给国家添什么乱?
于是,众人愤然愤怒了。
当然,人群里也有明白的:啥做鞋的,人家是作家,作协的。
那位还梗着呢:说来说去还是大嫂是母的,不还是做鞋的吗?
我实在忍不住,哈哈大笑。当然我很快就收声了,太突兀,别吓到人,这不好。
认定方方是做鞋的这位问我:她不是做鞋的?
做鞋,做鞋,最擅常纳鞋底。我如是回应他。因为我实在不想解释什么了。
然后我顺口问了一句:方方的日记你们看过吗?
其中一位底气中足:谁看那玩意儿,出卖国家的货。
我笑着告诉他们:对对,一定要谴责这个方方,最好打倒!然后我牵着我家的小狗落荒而去。
回到家,我越想越可乐,随即查阅了这样一段话: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众口铄金,容不得你分辨什么,也不会听你解释什么。
于是一幅画面,跃然脑际,写字的方方女士,戴着老花镜做鞋,纳鞋底,一针又一针的……
一群围观者:你个死老太婆,好好纳你的千层鞋底,写什么日记?这不是给敌人递刀子是啥?
于是我也想举起那把喷着爱国标签的U型锁了…… 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