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君爱 于 2021-5-30 20:51 编辑
无明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曾困扰我很久。那时,我到了一个瓶颈,卡在那里,进退不得。 蒙同修热心帮助,先后推荐许多相关经文内容让我参研,无尽意师兄推荐圆觉经的金刚藏菩萨品。 针对无明,我重点研读是楞严经的富楼那尊者的两问两答、圆觉经的金刚藏菩萨品,还有涅槃经的雪山奶牛的譬喻部分。尤其是富楼那尊者问答,先后参考并整理了圆瑛法师、成观法师、虚云大师、元音老人、宣化上人等七位大德针对这一部分的注解,包括有争议的印广法师的著述。 困在这个地方,牛角尖钻了两三年吧。
许多时候,就是那样,答案近在眼前,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都能懂,最究竟的法义无论如何也参不透。 当和别人聊到这部分时,引经据典已经能随手拈来,但有用吗,没用。有人说,我已经吃透了无明这个问题,我却一直强调,这里我不懂,真不懂。 期间多次去寺院,与一位专修楞严法华的老居士,讨论这个问题,始终未能解惑。
直到一天,喝茶的时候忽然灵光一现,什么是自性(佛性),这个问题当下清晰,那感觉真的如同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这就是醍醐灌顶?我不知道,没经验。 顺着这个领悟,急忙再翻开经书,以前许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地方,竟然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是势如破竹,就这个样子,就像多米诺骨牌,很多犄角旮旯隐藏许久的小问题,哗啦一下,都被推倒。
无明从何而来。首先,无明是什么? 无明,是本性(也可以叫自性、佛性、本体、如来藏体)的特质之一。 PS:这个“本性”,暂时不需要读者完全理解,有些难度。
什么是特质,举个例子(仅供理解问题,不供抬杠或抠字眼):黄金的密度、熔点、颜色、硬度等等,这些都是黄金的自身特质,每一个特质都是天然本具、与生俱来,不存在为什么。 如果不是这个密度,不是这个硬度,不是这个熔点,只有一个结果:这不是黄金。 那黄金的密度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很简单,当黄金存在的时候,这个特质就同时存在了,没有先后。黄金因为这些特质而是黄金,而特质也因黄金的存在而存在。
读过心经的知道:本性(佛性、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没有开始没有最终,亘古的存在。 因此,作为本性的特质之一:无明,自然就知道它的起始在哪——与本性同时存在。
以前的思维错误在哪?总把无明作为一个单独对象来思考。甚至还有破除无明,斩断无明,通过不断的修行渐渐消灭无明。 第一步就掉坑里了,从这里走下去,永远找不到终点。 若知道无明是自性(佛性、本体)的特质(属性)之一,你还要去消灭它?灭除它?这本身就是妄念、乱想。
本体有知觉的能力,这个能知能觉,就是本体的特质,或者说是本体的能力(属性),天然具有、与生俱来。 本体空无,不可得不可见不可说;若本体不动,宇宙如真空。因为本体起了功用,才有这大千世界的逐渐生起显现。 本体的一念动,如果是如实知、如实觉,就是般若;如果未能如实知、如实觉,就是无明。知觉能力是一,但有真妄不同;所谓无明即般若,说的是:无明与般若都是你的本能所起作用,它俩是同一个特质。注意:是同一个特质造成的结果。 无明与般若之间,只有转化,也叫“悟”。这里有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地方,一定要用心细节:不是无明灭掉、般若升起,不是消除一个生出另一个,而是转化。就像你转动硬币,看到硬币的正面或反面,但这是同一个硬币。
如果想永久的消除无明,要么让本体失去知觉的能力(功用),甚至彻底消除本体,才能做到。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能困人一生。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差别如同天地。 希望这点收获对别人有助益。如有兴趣,以后慢慢继续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