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5-8-31 22:17 编辑
罕见空难拷问人性 谁会拒食人肉? 文:公理力 与鲁迅先生读出社会“吃人”不同,近日,公社社员们正在纠结碳水化合物人肉是否可食?活人是否也能成为特定境遇中的果腹之物?讨论这个特殊话题,境界与道德甚至不是难点,思辨力更可能是瓶颈。这篇旧文正好契合这场讨论,文中涉及亲人的遗体可否触碰,讨论中还举出杀害活人果腹的法办结局等。 ------------------------
N年前,包括凤凰视频等网媒,曾转载一部纪录片《安第斯山空难求生记》(上、下集)。16位幸存者靠吃遇难同伴尸体苦撑72天后获救。这一不可思议的真实故事,除了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亦足以触发人们深及灵魂的思索和探讨。 (一)空难求生故事梗概 1972年10月13日,乌拉圭空军571号班机,搭载40名橄榄球队员和亲属及5名机组人员,从乌拉圭蒙得维的亚飞往智利圣地亚哥参加比赛。不幸,在安第斯山脉遇上乱流,飞机偏离航线,机腹撞山发生空难。机尾被撞掉,机身沿着覆盖厚厚积雪的山坡高速下滑。万幸的是,未再遭严重碰撞,失去尾部的飞机在一处山谷失速后自行停止。机上总计45人中,12人当场死亡,5人在两天内伤重而亡。其余幸存者则满怀希望,等待救援队的到来。史称安第斯空难。 事发后,乌拉圭、智利和阿根廷三国的空中搜救力量参与失踪飞机搜寻。但由于飞机是白色的,融入冰雪背景中,在空中完全看不到,搜救工作持续10天后终止。 失事地点位于海拔4~5千米、常年积雪的高山峻岭之间,距离山下最近的道路也有400千米之遥。夜间气温极低,幸存者们却只有单薄的衣物。而飞机残骸和行李中,除了一点巧克力、几个沙丁鱼罐头和几瓶酒,没有任何其它食物。更糟的是,很多幸存者还程度不同地受了伤。维持生存的条件极为恶劣。为了取暖,他们烧掉了飞机上能找到的所有纸张,包括面值7500美元的纸钞。 一周后,幸存者们面临两难选择:持续低温和饥饿已经让他们的身体濒临崩溃边缘。要想活命,就必须补充热量和蛋白质。而在雪山深处,他们唯一能找到的“食物”,就是遇难者的尸体!幸存者们在面临死亡的极端条件下,求生的本能占了上风,他们克服一切清规戒律和心理抗拒,开始以死者尸体充饥维持生命。他们还郑重立下一个约定:“如果我死了,请吃掉我的尸体。” 10天后,他们从收音机中获悉,救援搜索行动已经停止!这对他们是另一个沉重打击。有几位同伴因失温或伤病而陆续死去。更不幸的是,在18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中,又有8人被夺去生命。最后还剩下16名幸存者。 22岁的南多·帕拉多坠机时头部遭重创,陷入昏迷,同伴们以为他活不了。3天后他竟然醒了过来。之后,正因为他的行动,最终让幸存者们获救。在雪山中靠死者尸体果腹度过了艰难的两个月后,南多终于说服队友罗伯托·坎尼萨和他一起挑战一项“自杀式”任务——走出雪山寻求帮助!两人备足"人肉干粮"和用机身保温材料制成的“睡袋”,离开失事飞机和同伴,徒步走上求生之路。在难以想象的极端艰难情况下,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将耐力发挥至极限,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峻岭,步行长达10天,最终遇到路人。在坠机空难发生第72天后(12月22日),16位幸存者终于被智利空军救援直升机救出。 当这些不可思议的生还者面对记者提问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是他们不愿启齿的:你们没有食物,靠什么生存?尽管当时他们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并且生还者们已有约定,将这件事情作为一个秘密永远保持沉默。但最终,真相还是被媒体泄露出来,有个别媒体在报道中甚至称他们是“食人族”!但也有一种说法,当地媒体还是有良知的。为了不给这些幸存者带来困扰,媒体对此事全都禁声。而生还者中的不少人,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20年后,这场传奇般的惨烈空难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求生》。2006年,南多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安第斯奇迹》,首次向世人披露了空难幸存者在绝境中72天的可怕经历。之后,与南多一起冒险翻山越岭求生的罗伯特,也出版了回忆录,书里对他们当时绝望、无助的心情进行了详尽描述。 (二)七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一个有效的组织和一位合格的领导者意味着什么?一个群体,如果没有组织,便失去集体最重要的意义。由于空难突然降临导致的恐慌、太多同伴的死去、幸存者的伤痛、饥寒交迫的严酷环境……,一系列恐怕、混乱因素干扰,令29位幸存者从一开始就没能意识到建立临时组织的必要性。这一点或许无可指责。何况,事后诸葛亮也没那么有说服力。但从现代预案思维出发,探讨该罕见案例更合理的选择,并非没有意义。不妨这样设问:29位幸存者们当时还有什么更可取、更有效的自救方法吗? 大难发生稳定下来后,最有价值的事情,应该第一时间就召集所有幸存者选出一位领导者,以及一个决策小组,以便形成一个有效的领导、决策与行动组织。幸存者们都来自同一个橄榄球队,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并不难。第一个提出吃遇难者尸体的南多·帕拉多,有头脑,心理强大,遇事冷静,意志顽强,具备一位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但南多昏迷了3天才醒来,遇难者们始终没能意识到建立临时组织的重要性,他们仅仅在履行一种所有人参与的松散民主方式,难免缺乏领导力、决策能动性和组织力量。 之后,第一要务是向搜救飞机发出求救信号。空难后最初几天,搜救行动最密集,是遇难者被发现的最佳机会!幸存者们虽找到几支唇膏,尝试在飞机顶部写下“SOS”,终因口红数量太少,而放弃。他们本有更好选择。如可利用行李箱、飞机座椅等任何可取得的深色物品,在雪地上摆出一个足够大的“SOS”或“S”符号。甚至在必要时,还可燃烧能够形成浓烟的物品,来引起搜救飞机的注意。 而在错过10天搜救期后,他们既然已经意识到,等待搜救已失去任何希望,领导者与决策小组的明智选择是,尽早决策:分头探寻走出雪山的最合理途径。经短距离尝试和调查之后,做好物资准备,选出身强力壮者,实施小分队分批走出雪山求救行动。这样,他们或许就有可能发现,往东方向仅29千米的山下,就有一家小旅店!而南多确实曾尝试过近距离探索行动,并发现了机尾。但他与罗伯特在空难后两个月才开始走上自救之路,显然有些太迟。假如不是幸运,全部幸存者被饿死的可怕结局是可能出现的。
相反,假如他们早就建立临时领导机制,并认识到,拖延行动危险更大。或许他们在事发后两周或更早就会采取同样行动了。而那时,他们的身体状比两个月后的虚弱不堪好很多,成功的可能更大。后因雪崩遇难的那8位,或许也有生还的机会。 2】这场空难引发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在极端状况下,能不能吃掉死去同伴的尸体求生?是该坚持自我戒律与道德底线,还是选择保命?这样的拷问,难有一致观点。不清楚会有多少人认同:那些生还者的选择无可指责。而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假如你遭遇类似的极端处境,会成为食人肉者吗? 3】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这个罕见的传奇事件,特别是南多和罗伯特的冒死远征行动,给人们的启示应该不少。诸如,无论处境多么残酷,希望多么渺茫,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理由向命运低头。正如南多所说:“就算我要死了,也要搏一把,再去死!”“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呼吸,就会继续前行的。”而他们在没有退路的极端情势下,所展现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又该如何衡量?什么才是一个男人的勇敢?什么样的困难是不能克服的?人身体和精神的极限究竟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显然不是没有意义的。 4】社会人是情感动物,又是理性动物。两者何者更重要?过来人都有体会,家庭、亲人具有莫大意义,特别是在危难之时。亲情与责任,同为人类文明的果实。而在濒临绝境时,这些因素又成为人类最可靠、最强大的精神支柱!这对一个男人,尤为重要。或许这也是文明给予我们的最有意义的回报之一。南多和罗伯特都曾特别强调,他们之所以接受吃人肉活下去的选择,之所以冒死坚持尝试走出去,驱动力就是想再见到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家人!而南多成为这一行动的发起者和坚守者,还有一个非同小可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食用的尸体愈来愈少。总有一天,他会面临一个艰难选择:他母亲和妹妹的尸体怎么办?这是他绝对不愿面对的一幕!用机上材料制作了保暖睡袋的卡利托斯特别提到,两位冒死远征者临别时,南多告诉同伴们:如果你们需要用到我母亲和妹妹的遗体,那就用吧。在那种两难处境中,他最终选择了同伴生存之需!我完全无法想象,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事情过去30多年后,南多动情地表示:“对于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爱,对家人的爱支撑我们活了下来!” 5】什么是激发人“无限”潜能的最大动力?类似的问题,曾经是上世纪中期法国著名记者马尔罗采访多位世界领袖时常提出的一个。他认为,最接近真理的回答来自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恐惧。令人惊奇的是,在地狱边缘走了一回的南多,在敞开心扉讲述那段经历时不止一次强调:我当时之所以没有放弃,并不是什么勇敢或毅力,而是恐惧,面临死亡没有退路的恐惧。 6】人的最终底线究竟是什么?守法似乎是文明社会人们的基本共识和底线。但这个底线恐怕是有条件的。在一种要么生、要么死的两难处境中,这样的底线还有意义吗?宽容无疑也是文明的要素。维持群体生存才是天然第一要务!这个理由似乎足够强大。但是,在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目标和动机面前,是否可以容许人的最终底线降低到动物的档次呢? 1843年,英国曾发生一起案例。海难中3名水手和一位服务生逃到一只小木船上,在大海中漂泊。后因极度缺乏食物,那位服务生被杀,成了3位水手求生的“食物”。他们历尽艰险获救回到英国后,最终被高等法院以谋杀罪判处死刑(一人除外),但经国王赦免,判决减为6个月监禁,人们对被告的同情心方得安抚。但该案引发的争论并未停止。该案至今还是哈佛法学院课堂讨论的经典案例。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的一个基本理论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即为正确。英国一位法官也曾说过:根据自我生存这一重要的普遍原则,杀人也可以是正当的!但公某更赞成有罪轻判。理由是,一旦对这种案子判决无罪,很有可能带来后遗症——有可能引发以求生为借口的各种谋杀。即使在极端处境中,也不可100%宽容以杀害活人为代价的求生行为,这应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条底线。 7】文明的本质是什么?以愚见,文明不在于个体行为任何时候都符合规范,甚至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底线。文明的核心要义,首先在于维持族群的生存与繁衍,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历史上曾有个别民族,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自行了结,甚至是活埋!台湾一档探险性节目曾披露,在南半球某个原始部落,至今的习俗依然是,老人到了特定年龄,必须离开族群独自“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这类看似残忍的习俗,其根本出发点何在?应该正是为了在严苛生存环境中保障整个族群的生存与繁衍。其本质并不比现代文明社会的某些手段,如残酷的战争等更残忍。 那么,英国水手的案例,为何又不能宣判无罪呢?一个浅显的理由是,3位水手的求生,以任何标准衡量,都不涉及族群生存意义,仅限于小团体的最大利益。而就整个英国社会法治与秩序的维护而言,再大团体的利益也不可能成为宽恕的理由。假如这3人属于某个少数族群的最后生存者,从维护族群根本利益的原则出发,免于法律的惩处就合理了。至于该空难案例中,16位幸存者靠食用遇难同伴尸体求生,则性质不同,不存在严重犯罪问题。假如他们吃完所有遗体,也开始杀死同伴求生,性质就变了,那样,也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