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荒腔走板 声律启蒙
查看: 552|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声律启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8-10 22: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经典咏流传-年度盛典《声律启蒙》赵照 马艺芮 1080P超清重制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8-11 06:51 |只看该作者
《声律启蒙》是清代学者车万育所著的一本用于儿童学习诗词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它不仅是学习对仗、押韵的实用工具书,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和哲学思想的经典作品。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核心价值与形式之美
声韵格律的教科书:

系统编排: 按《平水韵》平声三十韵分部编排(上卷十五韵,下卷十五韵)。每韵包含若干段落(通常3段),每段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乃至十一字对,循序渐进。

对仗工整: 严格遵循对仗规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是学习对联、诗词对仗的绝佳范本。

音韵和谐: 句末押韵,句内平仄交替,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诵。

汉语美学的集中体现:

对称之美: 对仗是汉语独有的形式美。《声律启蒙》将这种形式美发挥到极致,在严格限制中创造平衡、和谐与精巧。

韵律之美: 平仄相间的节奏感和韵脚的循环往复,构成了听觉上的美感,是汉语音乐性的完美展示。

凝练之美: 用最精炼的文字,构建出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体现了汉语的简洁与含蓄。

内容之丰与文化之厚
包罗万象的文化宝库:

天文地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崖。”

时令方位: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

花鸟虫鱼: “梅对杏,李对桃,棫朴对旌旄。”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

器物建筑: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冠对履,舄对衫,匹马对孤帆。”

人物典故: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包含大量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成语故事)

人情世态: “贤对圣,智对愚,傅粉对施朱。” “慈对善,虐对苛,缥缈对婆娑。”

道德哲理: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 (蕴含儒家伦理思想)

意境深远的诗意画卷:

画面感强: 通过精妙的对仗组合,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生动的画面:“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情感含蓄: 在客观的景物、典故对举中,往往寄托着微妙的情感和意境:“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四季更替,时光流转之感油然而生。

虚实相生: 结合实景与典故,营造出超越字面的意境:“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历史沧桑与眼前景象交融。

教育意义与哲学意蕴
潜移默化的德育与智育:

知识启蒙: 是儿童认识世界(自然、人文)的窗口,积累词汇、典故、文化常识的宝库。

语言训练: 极大地锻炼了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词汇运用能力和对语言形式美的敏感度。

思维训练: 对仗要求严谨的逻辑思维(寻找对应关系)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寻找匹配的意象)。

品德熏陶: 在对句中自然融入了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悌等伦理观念(如“仁对义”、“慈对善”)以及对高洁品格(如“梅”、“竹”、“菊”)的赞赏。

阴阳和谐与辩证思维:

《声律启蒙》的核心结构——对仗,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对、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天/地、日/月、寒/暑、动/静、刚/柔等)。它教导读者以相对、联系、平衡的视角看待世界万物。

在严格的对立(平仄、词性、意义)中寻求高度的统一(意境、韵律、整体和谐),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

艺术特色赏析
用典精当: 大量使用典故,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如“冯妇虎”、“叶公龙”、“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等,既增加了文化厚度,又使对仗更具深意和趣味。

意象优美: 选取的意象多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美感,如“杨柳绿”、“杏花红”、“芰荷风”、“绿竹”、“黄花”、“晚照”、“晴空”、“暮鼓”、“晨钟”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古典而清新的图景。

语言精炼典雅: 文字高度凝练,文白相间,既通俗易懂(适合启蒙),又保留了古典语言的韵味和典雅。

总结
《声律启蒙》远非一本简单的识字或声韵教材。它是:

汉语形式美(声韵、对仗、节奏)的巅峰示范。

中华传统文化(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的微型百科全书。

古典诗意意境营造的教科书。

融合知识传授、语言训练、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品德熏陶的综合性启蒙经典。

其价值历久弥新,不仅为学习古典诗词楹联提供了坚实基础,更能让现代读者在诵读其优美词句的过程中,领略汉语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谐之美。它是一把开启汉语音韵格律之门的钥匙,也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精神世界的窗户。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8-11 06:51 |只看该作者
《声律启蒙》是清代学者车万育所著的一本用于儿童学习诗词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它不仅是学习对仗、押韵的实用工具书,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和哲学思想的经典作品。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核心价值与形式之美
声韵格律的教科书:

系统编排: 按《平水韵》平声三十韵分部编排(上卷十五韵,下卷十五韵)。每韵包含若干段落(通常3段),每段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乃至十一字对,循序渐进。

对仗工整: 严格遵循对仗规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是学习对联、诗词对仗的绝佳范本。

音韵和谐: 句末押韵,句内平仄交替,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诵。

汉语美学的集中体现:

对称之美: 对仗是汉语独有的形式美。《声律启蒙》将这种形式美发挥到极致,在严格限制中创造平衡、和谐与精巧。

韵律之美: 平仄相间的节奏感和韵脚的循环往复,构成了听觉上的美感,是汉语音乐性的完美展示。

凝练之美: 用最精炼的文字,构建出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体现了汉语的简洁与含蓄。

内容之丰与文化之厚
包罗万象的文化宝库:

天文地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崖。”

时令方位: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

花鸟虫鱼: “梅对杏,李对桃,棫朴对旌旄。”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

器物建筑: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冠对履,舄对衫,匹马对孤帆。”

人物典故: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包含大量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成语故事)

人情世态: “贤对圣,智对愚,傅粉对施朱。” “慈对善,虐对苛,缥缈对婆娑。”

道德哲理: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 (蕴含儒家伦理思想)

意境深远的诗意画卷:

画面感强: 通过精妙的对仗组合,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生动的画面:“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情感含蓄: 在客观的景物、典故对举中,往往寄托着微妙的情感和意境:“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四季更替,时光流转之感油然而生。

虚实相生: 结合实景与典故,营造出超越字面的意境:“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历史沧桑与眼前景象交融。

教育意义与哲学意蕴
潜移默化的德育与智育:

知识启蒙: 是儿童认识世界(自然、人文)的窗口,积累词汇、典故、文化常识的宝库。

语言训练: 极大地锻炼了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词汇运用能力和对语言形式美的敏感度。

思维训练: 对仗要求严谨的逻辑思维(寻找对应关系)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寻找匹配的意象)。

品德熏陶: 在对句中自然融入了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悌等伦理观念(如“仁对义”、“慈对善”)以及对高洁品格(如“梅”、“竹”、“菊”)的赞赏。

阴阳和谐与辩证思维:

《声律启蒙》的核心结构——对仗,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对、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天/地、日/月、寒/暑、动/静、刚/柔等)。它教导读者以相对、联系、平衡的视角看待世界万物。

在严格的对立(平仄、词性、意义)中寻求高度的统一(意境、韵律、整体和谐),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

艺术特色赏析
用典精当: 大量使用典故,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如“冯妇虎”、“叶公龙”、“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等,既增加了文化厚度,又使对仗更具深意和趣味。

意象优美: 选取的意象多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美感,如“杨柳绿”、“杏花红”、“芰荷风”、“绿竹”、“黄花”、“晚照”、“晴空”、“暮鼓”、“晨钟”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古典而清新的图景。

语言精炼典雅: 文字高度凝练,文白相间,既通俗易懂(适合启蒙),又保留了古典语言的韵味和典雅。

总结
《声律启蒙》远非一本简单的识字或声韵教材。它是:

汉语形式美(声韵、对仗、节奏)的巅峰示范。

中华传统文化(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的微型百科全书。

古典诗意意境营造的教科书。

融合知识传授、语言训练、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品德熏陶的综合性启蒙经典。

其价值历久弥新,不仅为学习古典诗词楹联提供了坚实基础,更能让现代读者在诵读其优美词句的过程中,领略汉语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谐之美。它是一把开启汉语音韵格律之门的钥匙,也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精神世界的窗户。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8-11 06: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12 04:18 编辑

《声律启蒙》是清代学者车万育所著的一本用于儿童学习诗词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它不仅是学习对仗、押韵的实用工具书,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和哲学思想的经典作品。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核心价值与形式之美
声韵格律的教科书:

系统编排: 按《平水韵》平声三十韵分部编排(上卷十五韵,下卷十五韵)。每韵包含若干段落(通常3段),每段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乃至十一字对,循序渐进。

对仗工整: 严格遵循对仗规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是学习对联、诗词对仗的绝佳范本。

音韵和谐: 句末押韵,句内平仄交替,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诵。

汉语美学的集中体现:

对称之美: 对仗是汉语独有的形式美。《声律启蒙》将这种形式美发挥到极致,在严格限制中创造平衡、和谐与精巧。

韵律之美: 平仄相间的节奏感和韵脚的循环往复,构成了听觉上的美感,是汉语音乐性的完美展示。

凝练之美: 用最精炼的文字,构建出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体现了汉语的简洁与含蓄。

内容之丰与文化之厚
包罗万象的文化宝库:

天文地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崖。”

时令方位: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

花鸟虫鱼: “梅对杏,李对桃,棫朴对旌旄。”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

器物建筑: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冠对履,舄对衫,匹马对孤帆。”

人物典故: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包含大量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成语故事)

人情世态: “贤对圣,智对愚,傅粉对施朱。” “慈对善,虐对苛,缥缈对婆娑。”

道德哲理: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 (蕴含儒家伦理思想)

意境深远的诗意画卷:

画面感强: 通过精妙的对仗组合,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生动的画面:“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情感含蓄: 在客观的景物、典故对举中,往往寄托着微妙的情感和意境:“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四季更替,时光流转之感油然而生。

虚实相生: 结合实景与典故,营造出超越字面的意境:“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历史沧桑与眼前景象交融。

教育意义与哲学意蕴
潜移默化的德育与智育:

知识启蒙: 是儿童认识世界(自然、人文)的窗口,积累词汇、典故、文化常识的宝库。

语言训练: 极大地锻炼了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词汇运用能力和对语言形式美的敏感度。

思维训练: 对仗要求严谨的逻辑思维(寻找对应关系)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寻找匹配的意象)。

品德熏陶: 在对句中自然融入了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悌等伦理观念(如“仁对义”、“慈对善”)以及对高洁品格(如“梅”、“竹”、“菊”)的赞赏。

阴阳和谐与辩证思维:

《声律启蒙》的核心结构——对仗,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对、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天/地、日/月、寒/暑、动/静、刚/柔等)。它教导读者以相对、联系、平衡的视角看待世界万物。

在严格的对立(平仄、词性、意义)中寻求高度的统一(意境、韵律、整体和谐),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

艺术特色赏析
用典精当: 大量使用典故,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如“冯妇虎”、“叶公龙”、“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等,既增加了文化厚度,又使对仗更具深意和趣味。

意象优美: 选取的意象多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美感,如“杨柳绿”、“杏花红”、“芰荷风”、“绿竹”、“黄花”、“晚照”、“晴空”、“暮鼓”、“晨钟”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古典而清新的图景。

语言精炼典雅: 文字高度凝练,文白相间,既通俗易懂(适合启蒙),又保留了古典语言的韵味和典雅。

总结
《声律启蒙》远非一本简单的识字或声韵教材。它是:

汉语形式美(声韵、对仗、节奏)的巅峰示范。

中华传统文化(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的微型百科全书。

古典诗意意境营造的教科书。

融合知识传授、语言训练、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品德熏陶的综合性启蒙经典。

其价值历久弥新,不仅为学习古典诗词楹联提供了坚实基础,更能让现代读者在诵读其优美词句的过程中,领略汉语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谐之美。它是一把开启汉语音韵格律之门的钥匙,也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精神世界的窗户。(deep seek)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8-11 20: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很文化
学术篇呢
果真是耐得住寂寞做学问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8-11 21:23 |只看该作者
大明白一一 发表于 2025-8-11 20:36
很文化
学术篇呢
果真是耐得住寂寞做学问的人

你是大明白,我是大忽悠。  等着文化人发表高见。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8-12 04:22 |只看该作者
【小臭臭-你是我的眼 (KTV版)(高清)】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8-12 19:48 |只看该作者
【宋词古曲·暗香·姜夔词(“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8-12 19:49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暗香》是宋词音乐活化石?
唯一性:宋代近千词牌仅此一曲完整保留原谱,堪称词乐“时间胶囊”。

文学音乐共生:姜夔以“音律约束文字”创作——先成文后谱曲,使“声情与文情严丝合缝”(如入声字配短促音符)。

文化基因延续:其“清空峭拔”的美学影响后世八百年,从元代散曲到现代新诗(如卞之琳《断章》)。

📜 冷知识:范成大得《暗香》《疏影》后,亲命家伎习唱,但因音律精严,习半月方成调,足见其音乐复杂度远超寻常词调。

若欲深入,可研读刘崇德《唐宋词古乐谱百首》(中华书局)对《暗香》工尺谱的校译,或聆听叶嘉莹吟诵版(B站可搜),感受文士吟咏的本真韵味。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8-12 19:54 |只看该作者
“自度曲”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中的特殊创作形式,指文人不依现存词牌旧谱,而是自己原创曲调并填词的新体歌曲。这一概念在宋代文人词创作中达到高峰,以姜夔为代表。以下是其核心内涵与历史演变的深度解析:

一、自度曲的本质特征
双重创作
创作者需同时具备 “作曲”(创制新旋律)与 “填词”(撰写新文本)的能力,打破传统“依声填词”的惯例。

音律与文律的严苛统一
自度曲并非随意创作,而是严格遵循当时的音律体系(如燕乐二十八调),使字声平仄、句法节奏与旋律走向高度契合。
例如姜夔《长亭怨慢》小序明言:“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

文学性主导音乐性
与乐工先作曲、词人后填词的模式相反,自度曲往往是 “因情造乐”:

先有情感立意与文字框架 →

再根据文字声韵设计匹配的旋律。

二、自度曲的历史演进
时期        代表人物        关键突破        代表作
先秦        屈原        创制《九歌》祀神乐章        《湘夫人》《山鬼》
唐代        白居易        提出“新乐府”概念        《杨柳枝》新调
宋代        姜夔        确立文人自度曲范式        《扬州慢》《暗香》《疏影》
元代        周德清        北曲自度曲理论化        《中原音韵》
清代        纳兰性德        融合词乐与民谣        《饮水词》自度曲
📌 划时代意义:宋代因文人地位提升与音乐理论成熟(如张炎《词源》),自度曲成为士大夫文化权力的象征——标志着文人从“填词者”晋升为“全流程创作者”。

三、姜夔自度曲的四大创新
作为自度曲的集大成者,姜夔的创作体现以下突破:

调式实验

突破传统词牌宫调限制,如《凄凉犯》采用“犯调”(转调)技术,融合“仙吕调”与“双调”。

结构自由化

句式长短极尽变化:《翠楼吟》下阕突然插入四言排比句“月冷龙沙,尘清虎落”,打破上下阕对称性。

口语入乐

将散文句法融入歌词,如《长亭怨慢》:“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近乎对话体,却严守音律。

标注乐谱传世

其《白石道人歌曲》用俗字谱记录17首自度曲,成为唯一可实证的宋代文人乐曲。

四、自度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概念        核心差异        创作主体
自度曲        曲调与文本均为原创        文人
自撰腔        仅创新旋律,用旧词格(如柳永《乐章集》)        乐工/文人
倚声填词        按现有曲牌填词        文人
曲牌衍生物        对旧曲牌微调(如“摊破”“减字”)        乐工
💡 典型案例:

苏轼《翻香令》是自度曲(全新曲调+文本);

而《水调歌头》只是倚声填词(用隋唐《水调》旧曲)。

五、自度曲的文化遗产价值
音乐史意义
证明宋代文人深度参与音乐创作,扭转了“词乐分离始于宋”的误解。

文学实验场
解放了词的体裁约束,催生如《莺啼序》(吴文英创,240字最长词牌)等复杂结构。

当代传承

学术复原:杨荫浏译姜夔自度曲为五线谱,纳入音乐学院教材;

新创作实践:如作曲家谭盾为《牡丹亭》创作自度曲式唱段,延续“因情造乐”精神。

六、为何姜夔之后自度曲衰落?
音律传承断裂:宋亡后燕乐体系失传,文人丧失作曲理论基础;

曲学取代词学:元代散曲、杂剧兴起,新音乐创作转向戏剧性表达;

文化权力转移:明清宫廷雅乐重归乐工掌控,文人退回文本领域。

🌟 总结:自度曲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巅峰形态,其消亡本质是 “创作权从个体回归体制” 的历史缩影。而姜夔留存于《暗香》《疏影》中的旋律,至今仍在西湖的月色梅影间低徊,提醒我们:那些敢于自铸新声的灵魂,终将在时光中获得永恒的共鸣。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8-12 20:4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印象里的凡夫俗子
等会儿写
如果
你是那个我认识的凡夫俗子的话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8-12 20:53 |只看该作者
大明白一一 发表于 2025-8-12 20:46
我印象里的凡夫俗子
等会儿写
如果

拽来看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8-17 05: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25-8-17 05:39 编辑

   泼点冷水,这玩意儿有用?或者问当学?个人觉得,有些所谓传统文化,是否有人继承是否注定消亡都是它的定数。我说的定数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事物一般会经历的荫生、青春、绽放、枯萎、消亡的几个阶段。

    唐诗好不?它也只是在唐朝是它最绚烂的时期,清朝有好诗不?肯定有啊,你能记得几首,说出几个诗人?
宋词妙不?当然,同理。过了宋朝呢?特别是今天,可能也有好词人。对不起,记不住,也少有共鸣。不是写得不好,是过了那个阶段了。

     央视曾经的大节目,忘记了名字(经典永流传?),反正就是结合古诗词做曲吧,搞过大赛。当时听着也不错,可是过后呢?反正我是没记住一首。无他,时过境迁耳。


      无意冒犯楼主啊,就是有感而发。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8-17 07: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17 07:53 编辑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5-8-17 05:38
泼点冷水,这玩意儿有用?或者问当学?个人觉得,有些所谓传统文化,是否有人继承是否注定消亡都是它的 ...

我现在对“考古”着迷。一点也不冷。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8-17 08: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17 08:31 编辑

  泼点冷水,这玩意儿有用?或者问当学?个人觉得,有些所谓传统文化,是否有人继承是否注定消亡都是它的定数。我说的定数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事物一般会经历的荫生、青春、绽放、枯萎、消亡的几个阶段。


~~~~~~~~~~~~~~


回望初心,既然它存在流行和被追捧过,一定有它的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8-17 08:41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书院是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宋代达到鼎盛,其中以“四大书院”最为著名。以下是这些书院的详细介绍及其历史地位:

🏛️ 一、北宋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历史地位: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唯一升级为国子监(中央官学)的书院,被誉为“宋朝兴学之始”148。

特点:位于繁华闹市而非山林,提倡“有教无类”,接纳寒门与士族子弟18。

代表人物:范仲淹曾在此求学并任山长,提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宗旨;晏殊、戚同文等名儒曾执教28。

现状:原址重建为商丘古城景区,部分建筑为现代仿古复原8。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历史地位:创建于976年,现存最完整、唯一延续办学至今的“千年学府”,现为湖南大学二级学院9。

特点:七毁七建,抗元时学子集体殉国;教学强调“传道济民”,张栻、朱熹曾举办“朱张会讲”29。

代表人物: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近代变革人物均毕业于此19。

建筑:保留明清格局,含讲堂、文庙、御书楼及“书院八景”园林9。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历史地位:朱熹重建并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确立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规章,影响东亚书院制度110。

特点:环境清幽,“四山环合,一水中流”;教学以“论辩”讨论为核心110。

轶事:唐代李渤驯养白鹿代购书籍,故得名;明代紫霞真人以蒲草题诗于壁10。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历史地位:初为北魏佛寺,后为宋代理学“洛学”发源地,司马光在此撰写《资治通鉴》部分卷章37。

特点:“程门立雪”典故发生地;现存清代五进院落建筑群及50余通碑刻36。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范仲淹等曾讲学7。

📚 二、其他重要书院
诂经精舍(浙江):专注经学与古籍研究,不考八股文,俞樾等学者在此培养国学人才1。

学海堂(广东):首创“课期”讨论制,学生自主研习,类似现代研究型大学1。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曾位列宋代四大书院,但明代已毁,今为重建景区49。

💡 三、书院的共同特点与影响
教育理念:融合儒学传承与批判思辨,如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0。

经济模式:通过“学田”租赁保障运营独立性(岳麓书院学田超2000亩)1。

选址意义:多依山傍水(如庐山、岳麓山),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19。

古代书院不仅是学术摇篮,更塑造了士人的家国情怀与思辨精神,其教育模式至今为高等教育提供借鉴,例如学术自由、通识教育等理念19。若需进一步了解某座书院的细节,可查阅相关史料或实地探访。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8-17 11: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17 11:29 编辑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5-8-17 05:38
泼点冷水,这玩意儿有用?或者问当学?个人觉得,有些所谓传统文化,是否有人继承是否注定消亡都是它的 ...

烟云还真有军人特质,牢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做人原则。

冒犯这个字眼从你嘴里冒出来,挺有意思。在论坛,我不怕你,虽然你身材魁梧,膀大腰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8-17 19:55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8-17 11:18
烟云还真有军人特质,牢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做人原则。

冒犯这个字眼从你嘴里冒出来,挺有 ...

  你犯我了吗?没有吧,我也是有感而发。当然,你坚持你喜欢的,我坚持我不喜欢的。做自己就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8-17 21: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17 21:46 编辑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5-8-17 19:55
你犯我了吗?没有吧,我也是有感而发。当然,你坚持你喜欢的,我坚持我不喜欢的。做自己就好!

你在军队的大熔炉里洗礼过,我没有,条条框框骨子里就没有,只是停留在意识上。 我关注对联和古体诗词也有些日子了。

无论是对联,还是古体诗词,都是填词游戏,培养人的匠气。至于其它的好处,我还没感受到,因为我不会,也不擅长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8-18 04:25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8-17 21:41
你在军队的大熔炉里洗礼过,我没有,条条框框骨子里就没有,只是停留在意识上。 我关注对联和古体诗词也 ...

  还是那句话。喜欢就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8-18 08: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18 08:54 编辑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5-8-18 04:25
还是那句话。喜欢就好!

我小孩小时候喜欢打篮球,经常见他和一个光头大叔玩篮球,光头大叔比我小一点,经常和一帮孩子玩篮球,为何不去工作我不晓得,可以体会的出来,他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他常常说:我喜欢干这个,不喜欢干那个。估计都是光头大叔的话
另外,他在上初中时就开始上网,最初是喜欢flash,后来玩上了游戏,控制不住自己了。 我们发生过一次争吵,我不让他玩游戏,他说你为什么能玩,而不让我玩。我说:我上网是休闲,你上网就是浪费时间。  估计他似懂非懂。

关于喜欢和不喜欢,我说他没资格谈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 假如二样他都能坐到,他才可以谈选择,估计他还是似懂非懂。

你帮我厘清楚,我该怎么和他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8-18 08:58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8-18 08:49
我小孩小时候喜欢打篮球,经常见他和一个光头大叔玩篮球,光头大叔比我小一点,经常和一帮孩子玩篮球,为 ...

   这个话题太大,俺整不了。我家户主是老师,当了一辈子刚退休没几年。她也不能说和什么类型的孩子都可以顺畅有意义地交流。我一个粗鲁军汉更是不行。顺便说一句,我女儿至少学习方面我没管过。可能最多给她一些基因和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潜移默化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8-18 09:13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5-8-18 08:58
这个话题太大,俺整不了。我家户主是老师,当了一辈子刚退休没几年。她也不能说和什么类型的孩子都可 ...

     格律与意境

对联艺术的核心奥秘!格律与意境,恰如对联的两翼,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撑起了对联这座精巧的艺术殿堂。请允许我为您详细阐述这二者的关系:

一、 格律:对联的骨架与形式美

格律是对联形式上的严格规范,是确保其工整和谐、朗朗上口的基础。它主要包括:

字数相等: 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同。

词性相对: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应相同或相类(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语法结构(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等)应保持一致或对应。

平仄相谐:

基本要求: 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平仄应相反(即一平一仄)。

节奏点: 通常在二、四、六字等节奏点上要求更严格,平仄必须对立。

句脚: 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为平声。

避免“三仄尾”、“三平调”: 即句尾连续三个仄声或三个平声,读起来拗口。

避免不规则重字: 除有意为之的修辞手法(如叠字、顶针等)外,上下联中同一位置应避免使用相同的字。

格律的作用:

建立对称美: 形成视觉和听觉上的高度工整与平衡。

创造节奏美: 通过平仄起伏,赋予对联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体现匠心与功力: 在严格的框架内创作,是对作者驾驭语言能力的考验。

是“对联”身份的基石: 无格律不成其为“对联”,只能算两句相关的话。

二、 意境:对联的灵魂与内在美

意境是作者通过精炼的语言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引发读者无限想象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境界。它主要体现在:

意象的选择与组合: 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自然景物、人文典故、生活场景等(如明月、清风、流水、高山、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并将它们巧妙组合,营造氛围。

情感的寄托与升华: 将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哲理、美好的祝愿、深沉的情感等,含蓄或凝练地融入意象之中。

神韵的传达: 超越字面意思,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读者回味无穷。

境界的高低: 对联意境的深度、广度、新颖度决定了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优秀的对联往往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意境的作用:

赋予生命与灵魂: 让对联超越形式规则,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艺术品。

引发共鸣与想象: 打动人心,激发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投入。

承载文化与哲理: 是中华文化精神、审美情趣和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

是艺术价值的核心: 一副对联能否流传久远,其意境的高低是关键。

三、 格律与意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

相互依存:

格律是意境的载体: 再深邃的意境也需要通过符合格律的精炼语言来表达。没有格律的约束,意境就失去了对联特有的艺术形式依托。

意境是格律的目的: 遵循格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和表达意境。脱离了意境的追求,格律就成了僵死的教条,对联就成了文字游戏。

相互制约:

格律约束意境的表达: 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必须考虑平仄、对仗、字数等限制,有时为了合律,不得不舍弃某些更符合本意的字词,或调整表达方式。这就像“戴着镣铐跳舞”。

意境引导格律的运用: 高妙的意境追求会促使作者在格律框架内寻找最精当、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组合,甚至能在不破坏基本规则的前提下,灵活变通,达到“格律为我所用”的境界。

和谐统一是最高追求:

理想状态: 最优秀的对联作品,必然是格律精严工稳、意境深远隽永,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形式美与内容美达到高度的统一。

衡量标准: 一副好的对联,既要经得起格律的检验,又要经得起意境的品味。“工而能化,稳而求新” 是处理二者关系的精髓。即在严格遵守格律的基础上,追求意境的新颖、深远,使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升华形式。

结论:

您提出的“格律与意境是对联的二大支点”,是对对联艺术本质极其精准的概括。

格律是形式支柱,确保了对联作为独特文体的外在规范美和音乐美,是其作为“对句”的立足之本。它要求严谨、精确、一丝不苟。

意境是精神支柱,赋予对联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艺术感染力,是其作为“文学”的灵魂所在。它追求深远、含蓄、引人入胜。

二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失格律则形散,无意境则神亡。 唯有二者兼备、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真正传世的对联佳作。在欣赏或创作对联时,我们必须同时关注这两个维度,体会其形式之妙与意境之美,方能领悟这门古老艺术的真正魅力。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8-18 09:16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8-18 09:13
格律与意境

对联艺术的核心奥秘!格律与意境,恰如对联的两翼,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 ...

  明显发错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8-18 10:07 |只看该作者

大杂烩,不伦不类。

声律启蒙,格律重点是声律。我不会唱歌,就是不懂声律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8-18 10: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18 10:14 编辑

   声乐&音乐&乐理,


深度剖析声乐、音乐和乐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就像一棵树的根、干、枝和叶,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音乐: 最广阔的领域 (树本身)

定义: 音乐是声音在时间中有组织地排列组合的艺术形式。它包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织体、曲式等基本要素。音乐是人类情感、思想、文化和审美的重要表达方式。

范畴: 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领域,包含:

创作: 作曲、即兴。

表演: 器乐演奏、声乐演唱。

形式: 古典、流行、爵士、民族、电子等。

媒介: 人声、各种乐器、电子设备等。

核心: 音乐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交流,通过组织声音来传递情感、描绘意境、讲述故事。

乐理: 基础理论与规则 (树的根系与内部结构)

定义: 乐理是研究音乐实践中规律、规则和模式的系统化学科。它是音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

内容: 乐理涵盖广泛的基础知识:

记谱法: 音符、谱号、拍号、休止符等(音乐的书面语言)。

音高系统: 音名、唱名、音程、音阶(大小调、五声音阶、调式等)、调性(调号、转调)。

节奏与节拍: 时值、拍子、速度、节奏型。

和声学: 和弦的构成(三和弦、七和弦等)、和弦进行、功能、协和与不协和。

对位法: 多个独立旋律线同时进行的规则。

曲式学: 音乐作品的结构(如ABA、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

作用:

理解与分析: 提供工具去理解音乐是如何构建的,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声、旋律特点。

创作与即兴: 为作曲家和即兴演奏者提供构建素材和框架,知道哪些组合是常见的、有效的或具有特定效果的。

沟通: 是音乐家之间交流想法、指示和理解的通用语言(如“在属七和弦上解决到主和弦”、“这里是下属调”)。

表演指导: 理解乐谱上的符号、术语、和声背景,帮助表演者更准确地诠释音乐(例如,知道某个和弦是紧张的不协和和弦,需要特定的解决感)。

声乐: 以人声为乐器的音乐表演形式 (树上最引人注目的花朵之一)

定义: 声乐是运用人声进行艺术性歌唱的表演形式。它利用人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器官)作为乐器。

核心: 声乐的核心在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技术: 呼吸控制、发声技巧(真声、假声、混声)、共鸣调节、音准、节奏感、音域扩展、咬字吐字(语言表达)。

艺术: 音乐表现力、情感传达、风格把握(古典、流行、民族、音乐剧等)、舞台表现。

特殊性: 声乐是唯一一种“乐器”与表演者身体完全融合的音乐形式,并且直接与语言(歌词)结合,因此具有强烈的情感直接性和叙事性。

三者关系的深度剖析:

乐理是音乐(包含声乐)的基石与导航图:

声乐表演者依赖乐理:

识谱: 看懂乐谱(旋律、节奏、表情记号、术语)是基本要求。

音准与调性: 理解音阶、调号、音程关系,才能准确唱准音高,感知调性中心。

节奏与节拍: 掌握节奏型、拍子、速度,保证演唱的准确性和律动感。

和声感知: 理解伴奏或和声背景(即使自己不唱和声),知道和声的走向、紧张与解决,能极大地帮助把握音乐情绪、预测旋律走向、处理乐句(如在不协和和弦上延长或强调,在解决时放松)。在合唱中,理解自己的声部在和声中的位置(主旋律、和声内声部、低音基础)至关重要。

曲式理解: 了解歌曲/咏叹调的结构(如主歌-副歌、ABA、Da Capo),有助于安排气息、力度对比、情感层次,知道哪里是重复、对比、高潮、结束。

音乐术语: 理解速度(Allegro, Adagio)、力度(piano, forte)、表情(dolce, marcato)等术语,才能正确诠释作曲家意图。

声乐教学与研究依赖乐理: 分析歌曲的调式、和声、结构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描述发声技巧、音色变化有时也借用乐理概念(如泛音列)。

声乐是音乐在“人声”这一特定媒介上的具现化:

音乐通过声乐得以表达: 声乐是将音乐作品(歌曲、歌剧选段、艺术歌曲等)从乐谱转化为实际可听声音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赋予音乐以人声特有的温暖、直接和情感穿透力。

声乐实践丰富音乐: 不同声乐风格(美声、流行、民族、原生态)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多样性。声乐技巧(如颤音、花腔、气声、怒音)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音乐是乐理与声乐共同服务的终极目标与舞台:

乐理存在的意义: 乐理不是孤立的规则,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音乐实践(包括声乐实践)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作、理解、表演和欣赏音乐。

声乐存在的价值: 声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根本目的是演绎音乐作品,传达音乐中的情感、故事和美感。脱离了音乐作品本身,纯粹的声乐技巧就失去了方向。

三者共同构建音乐体验: 一首歌曲的完美呈现,是作曲家(运用乐理创作音乐)、演唱者(运用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诠释音乐)、听众(可能运用乐理知识加深理解,或直接感受音乐和声乐的魅力)三者共同参与完成的。

总结与比喻:

音乐 是海洋,浩瀚无边,充满无限可能。

乐理 是航海图、罗盘和造船技术。它提供方向、规则和工具,让你理解海洋的规律,建造船只(作品),安全有效地航行(创作、分析、沟通)。

声乐 是一艘独特而精妙的船(人体乐器),以及驾驶这艘船进行特定航程(演唱)的技艺。它需要精湛的驾驶技术(发声技巧),同时也必须依赖航海图(乐理)来规划航线、理解海况(音乐结构、和声背景),才能完成从起点(乐谱)到终点(情感表达)的精彩航行(音乐表演)。

关键点:

没有乐理支撑的声乐: 可能停留在模仿层面,难以深入理解作品、准确处理细节、有效沟通协作(尤其在合唱或与乐队合作时),也难以突破技术瓶颈(如复杂的音程、转调)。

脱离声乐(或音乐实践)的乐理: 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失去活力和意义。乐理规则需要在不断的音乐实践(包括演唱)中被检验、发展和突破。

音乐是灵魂: 乐理是骨架和神经系统,声乐是其中一种有力的发声器官和表达方式。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鲜活、有生命力的音乐艺术。

因此,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 扎实的乐理基础是通向更高艺术境界的必由之路。它能让你更聪明地歌唱,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更自由地进行艺术表达。同时,声乐实践也是对乐理知识的绝佳应用和深化理解的过程。音乐,则是这一切学习和实践的最终归宿和永恒追求。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8-18 10:18 |只看该作者
理解声音的律动规律,需要从物理学(声学)和感知(音乐、心理学)两个层面来看:

一、 物理层面:声波的基本规律
声音的本质是振动在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中传播形成的声波。其核心规律体现在声波的几个基本属性上:

频率:

定义: 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规律体现: 频率直接决定我们感知到的音高。

频率越高,音高越高(如鸟鸣)。

频率越低,音高越低(如鼓声)。

律动关联: 稳定的频率产生稳定的音高,这是形成旋律和和声的基础。周期性变化的频率(如滑音)也构成特定的律动感。

振幅:

定义: 声波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反映声波的能量大小。

规律体现: 振幅直接决定我们感知到的响度(音量)。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振幅越小,声音越轻。

律动关联: 振幅的有规律变化(如渐强、渐弱、颤音)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律动表现形式,塑造音乐的动态和情感。

波形:

定义: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规律体现: 波形主要决定我们感知到的音色(音质)。

不同的乐器或人声发出相同音高和响度的声音,我们能区分它们,就是因为它们的波形不同(由泛音列的结构和强度决定)。

律动关联: 波形的包络(起音、衰减、持续、释音)特性对声音的“打击感”、“持续性”等律动特征有重要影响。例如,鼓声有快速的起音和衰减,而小提琴声则可以持续很久,这直接影响了它们在节奏型中的作用。

周期性与谐波:

规律体现: 绝大多数乐音是周期性振动,可以分解为一个基频(决定音高)和一系列频率是基频整数倍的泛音(谐波)的组合。

律动关联: 基频提供了音高的稳定感,泛音的构成(哪些存在、强度如何)决定了音色的丰富性,共同塑造了声音的“个性”及其在音乐律动中的角色(如明亮的小号音色适合突出节奏,低沉的大提琴音色适合铺垫低音线条)。

二、 感知层面:节奏与律动
当我们将声音(尤其是多个声音在时间上有组织地组合起来)作为音乐或语言来感知时,“律动”更多地指向节奏和节拍的概念:

节奏:

定义: 音乐中音的长短和强弱在时间上有规律的组织。

规律体现:

时值比例: 不同音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代表不同的时间长度,它们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如一个四分音符等于两个八分音符)。

组合模式: 特定时值的音符按照特定模式组合,形成节奏型(如附点节奏、切分音、三连音)。

律动核心: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维度上推进的骨架和动力源泉,是“律动”最直接、最可感知的体现。

节拍:

定义: 音乐中有规律的强弱循环。它像一个隐藏的网格,为节奏提供了组织框架。

规律体现:

拍子: 节拍循环的基本单位(如一拍)。

小节: 包含固定拍数的单元(如常见的4/4拍表示每小节有4拍)。

强弱规律: 小节内的拍子有固定的强弱模式(如4/4拍通常是“强-弱-次强-弱”)。

律动核心: 节拍提供了稳定的脉冲感和重音循环,是我们身体(如点头、拍手、跳舞)能够跟随音乐律动的基础。它建立了可预期的强弱循环框架。

速度:

定义: 音乐进行的快慢程度,即单位时间内拍子的数量(BPM - Beats Per Minute)。

规律体现: 速度决定了节奏和节拍发生的时间尺度。

律动关联: 速度是律动整体“能量感”的关键。快速度带来兴奋、紧张感,慢速度带来舒缓、庄重感。稳定的速度是保持律动感清晰的前提。

重音与切分:

重音: 对特定音符或拍子进行强调(通过力度、音高、音长等变化实现)。

切分音: 打破正常节拍强弱规律的重音(将重音放在弱拍或拍子的弱位上)。

规律体现: 重音和切分是创造律动张力和趣味性的重要手段。它们既依赖于节拍的框架,又能在框架内制造“意外”和推动力。

织体与层次:

规律体现: 多个声部(如鼓组的不同部件、贝斯线、吉他扫弦、人声旋律)各自演奏不同的节奏型,但它们在节拍框架下协同作用,形成复杂的整体律动感。

律动关联: 不同层次的节奏相互叠加、呼应、对位,创造出丰富的律动纹理(Groove)。例如,底鼓强调强拍,军鼓强调弱拍或反拍,踩镲提供持续均匀的脉冲,贝斯线连接和声并勾勒节奏线条。

生理与心理基础:

规律体现: 人类对律动的感知有生理基础(如心跳、呼吸、行走的节奏)和心理倾向(寻求模式、预测、同步)。

律动核心: 音乐的律动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和身体反应(如跳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与我们的内在生理节奏和认知模式产生互动。稳定的节拍容易让人跟随,复杂的节奏挑战预期又满足预期,从而带来愉悦感。

总结声音的律动规律
物理基础: 声音的律动源于声波频率(音高)、振幅(响度)、波形(音色)及其周期性和谐波结构的有序变化。

时间组织: 在音乐层面,律动主要表现为节奏(音的长短组合)在节拍(有规律的强弱框架)和速度(快慢)约束下的组织方式。

动力与张力: 重音和切分音是打破节拍预期、创造律动张力和推动力的关键手段。

层次叠加: 多个声部(织体)各自独立的节奏线条在节拍框架下协同、呼应、对位,形成丰富、有“感觉”的整体律动(Groove)。

身心互动: 音乐的律动能与人类的生理节律和心理预期模式产生互动,引发同步(如点头、跳舞)和情感反应。

简单来说,声音的律动规律就是:利用声音物理属性的有序变化(尤其是时间维度的长短、强弱、音色组合),在稳定的时间框架(节拍、速度)内,创造出可感知、可预期(或巧妙打破预期)的脉冲、模式和动力感,并能够引发听众生理和心理共鸣的一种组织方式。 这种规律既存在于单一声音的特性中(如鼓的音色衰减),更显著地体现在多个声音在时间上的复杂互动之中。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8-18 10:22 |只看该作者
“十三辙”是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京剧、评剧、快板、鼓词、相声等)以及民间歌谣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韵部分类系统。它主要依据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的语音特点,将汉字按照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归纳为十三个大类,用于创作时押韵。

简单来说,“辙”就是“韵”的意思,“十三辙”就是十三个韵部。

核心要点
起源与基础: 它是在北方民间说唱艺术实践中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符合北方话的发音习惯。

“辙”的比喻: “辙”原指车轮压出的痕迹。在戏曲曲艺中,演员需要把唱词(韵文)的最后一个字(即韵脚)都落在同一个“辙”里,就像车轮沿着车辙走一样顺畅、和谐、押韵,听起来悦耳。

与普通话韵母的关系: 普通话的39个韵母被合并归入这13个大类中。所以十三辙比现代汉语拼音的韵母分类要宽泛一些,同一个辙里包含的韵母可以不完全相同,但听感上押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两道小辙儿”: 在十三道大辙之外,还有两道特殊的“小辙儿”,它们是由大辙的韵母加上儿化音变化而来,带有浓厚的口语化和地域色彩(主要是北京话),常用于表现轻松、活泼、诙谐的内容。

小言前儿: 由“言前辙”儿化而来(如:玩儿、事儿、尖儿、边儿)。

小人辰儿: 由“人辰辙”儿化而来(如:人儿、门儿、根儿、心儿)。

十三道大辙及其包含的主要韵母和例字
以下是十三辙的名称、包含的主要韵母(用汉语拼音表示)以及例字:

序号        辙名        包含的主要韵母        例字        特点/说明
1        发花        a, ia, ua        花、家、画、沙、马、瓜、娃       
2        梭波        o, e, uo        波、歌、多、河、车、坡、罗        有时 o/e 合并
3        乜斜        ê, ie, üe        月、斜、野、铁、血、姐、决        ê 单用少,主要是 ie, üe
4        一七        i, ü, -i (前), -i (后)        衣、鱼、诗、知、戏、雨、丝、日        包含特殊元音 -i (前:zi/ci/si 的韵母;后:zhi/chi/shi/ri 的韵母)
5        姑苏        u        书、出、姑、湖、图、木、哭       
6        怀来        ai, uai        来、怀、开、台、外、快、帅       
7        灰堆        ei, uei (ui)        雷、堆、回、水、美、飞、谁       
8        遥条        ao, iao        高、遥、条、刀、桥、鸟、笑       
9        油求        ou, iou (iu)        油、求、头、流、酒、秋、手       
10        言前        an, ian, uan, üan        前、言、山、天、关、全、远       
11        人辰        en, in, uen (un), ün        人、辰、春、云、心、民、金       
12        江阳        ang, iang, uang        江、阳、光、方、王、香、壮       
13        中东        eng, ing, ueng, ong, iong        风、中、东、星、红、兄、荣        包含 eng/ing 和 ong/iong 两组鼻音韵母
两道小辙儿
小言前儿: 由言前辙 (an, ian, uan, üan) 儿化而来。例字:玩儿、事儿、尖儿、边儿、圈儿、官儿。

小人辰儿: 由人辰辙 (en, in, un, ün) 和其他一些韵母(如一七、灰堆、乜斜、梭波等)儿化后合并而来,范围更广。例字:人儿、门儿、根儿、心儿、味儿、堆儿、歌儿、姐儿、枝儿。

应用场景
戏曲唱词创作: 京剧、评剧、梆子等剧种的唱词必须严格遵循十三辙押韵,确保演唱时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曲艺创作:

快板/数来宝: 对押韵要求极高,通常一韵到底或频繁换韵,都需遵循十三辙。

鼓词/大鼓: 唱词押韵的基础。

相声: 在“柳活”(学唱)、贯口、定场诗、打油诗等部分广泛应用十三辙。

评书: 开场的“定场诗”常用。

歌词创作(尤其是民歌、曲艺风歌曲): 很多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歌曲创作也会借鉴十三辙。

诗词创作(尤其是通俗诗、打油诗): 现代一些通俗诗歌或刻意追求传统韵味的创作也会使用。

民间歌谣、顺口溜: 自然遵循口语押韵习惯,与十三辙高度吻合。

重要性
规范押韵: 为创作者提供了清晰、实用的押韵标准。

保证音律和谐: 使演唱、朗诵流畅悦耳,增强艺术感染力。

体现语言特色: 是北方语言音乐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

艺术传承: 是传统戏曲曲艺艺术形式得以传承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

总结来说,十三辙是根植于北方方言语音体系,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及民间韵文创作的十三个韵部分类,是保证作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关键规则,并衍生出两道富有特色的“小辙儿”。 理解十三辙是欣赏和创作相关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基础。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8-18 10:34 |只看该作者
“韵味”是一种抽象的美感体验,强调含蓄、节奏、余味和内在的律动。它难以言传,但可以通过声音和形体动作来暗示和激发这种感受。下面分别从声音和动作两方面来说明:

一、声音的韵味
婉转与起伏 (旋律感):

动作: 想象用手指在空中画一条流畅、起伏的波浪线,不是尖锐的锯齿,而是圆润的曲线。动作舒缓而富有弹性。

声音: 说话或唱歌时,音调不是平直的,而是像流水般自然起伏。语速有快有慢,重点词适当拉长或强调,形成一种歌唱性的节奏。例如:“月~上~柳~梢~头~”(“月”、“梢”、“头”略微拉长上扬)。

余音与留白 (回味感):

动作: 做一个优雅的挥手告别动作,手在空中划过后,不是立刻僵硬地收回,而是让指尖在空中稍作停留,仿佛留下无形的轨迹,然后才缓缓落下。或者,做一个“暂停”的手势(掌心向前,五指并拢),眼神若有所思地看向远方。

声音: 在关键的字词后,稍作停顿(留白),或者让尾音自然减弱、拖长(余音),而不是戛然而止。例如:“庭院深深~深几许… (停顿片刻,仿佛在回味‘深’的感觉)”。念古诗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寺’字尾音绵长,仿佛钟声回荡)夜半钟声到客船”。

含蓄与内敛 (不直白):

动作: 微微低头浅笑,眼神不是直勾勾地看着对方,而是略带羞涩地垂下或望向斜下方,嘴角的笑意似有若无。或者,用衣袖或扇子半掩面庞。

声音: 音量不过大,语气不过于强烈、直白。表达情感时,用轻柔、略带气声或沙哑(根据语境)的声音,点到为止,让听众去体会弦外之音。例如,表达思念时,用气声轻叹:“唉… 又下雨了…(仿佛在说:你那里也下雨了吗?)”。

节奏与顿挫 (抑扬感):

动作: 像打太极一样,动作连绵不断,但内含力量的变化——有蓄力、有发力、有收力。或者,用手指轻轻、有节奏地敲击桌面,轻重缓急有变化。

声音: 说话或朗诵有明显的轻重音、快慢变化,形成内在的节奏感。该强调的地方有力(但不必吼叫),该弱的地方轻柔。例如朗诵:“大江东去~(‘大江’重,‘东去’渐强上扬),浪淘尽~(‘浪淘’短促有力,‘尽’字拉长减弱),千古风流人物~(‘千古’稍重,‘风流人物’字字清晰,略有停顿)”。

二、形体动作的韵味
流畅与圆融 (连贯感):

动作: 模仿水袖舞或绸带舞的动作,手臂带动手腕、手指,在空中划出连贯的圆形轨迹(如“∞”字或螺旋),动作衔接无缝,没有棱角分明的停顿。身体重心转移如行云流水。

体现韵味: 避免了僵硬和机械感,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和和谐感。

含蓄与欲说还休 (暗示感):

动作: 想要指向某物,手抬起一半,指尖微微朝向目标,却又停住,转而轻轻拂过衣襟或发梢。或者,眼神看向某人,当对方看过来时,又迅速但自然地移开视线,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体现韵味: 不直接、不彻底,留有想象空间,动作蕴含未完全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节奏与律动 (内在节奏):

动作: 行走时,步伐不快但稳定,身体随着步伐有轻微、自然的起伏(如杨柳随风摆动)。或者,随着无声的内心节奏轻轻点头、晃动身体(如听音乐时的自然反应)。

体现韵味: 动作不是死板的,而是带有一种内在的生命节奏,显得生动而不浮躁。

延迟与控制 (余韵感):

动作: 做一个转身动作,不是“唰”地一下转到位,而是头部转动稍慢于身体,眼神在转动过程中“流淌”过空间,最后才定格。或者,举起茶杯喝茶,放下时动作极其轻缓,仿佛茶杯有千钧重。

体现韵味: 动作结束时带有延续性,不是突然停止,仿佛动作的“余波”还在空气中荡漾。

细腻与微妙 (细节感):

动作: 手指捻动衣角时微小的颤动;一个微笑从嘴角漾开到眼底的细微过程;倾听时微微侧头,睫毛轻垂的专注神情。

体现韵味: 韵味往往体现在最细微、最不经意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中,这些细节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状态。

总结
无论是声音还是形体动作,展现“韵味”的关键在于:

避免直白和生硬: 追求含蓄、暗示、留有余地。

强调节奏和变化: 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有停顿(留白)。

追求流畅和连贯: 动作和声音线条要圆融,避免突兀的转折。

注重细节和微妙: 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细微处的处理和变化。

创造余味和联想: 让听者/观者在接收之后,还能在心中回味、想象和体会。

简单来说,想象一个动作或声音结束后,它留下的“无形的涟漪”还在空气中或听者/观者的心中轻轻荡漾——这就是“韵味”的感觉。 用声音和动作去营造这种“荡漾”感,就是对其最好的说明。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8-18 12:39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8-18 10:34
“韵味”是一种抽象的美感体验,强调含蓄、节奏、余味和内在的律动。它难以言传,但可以通过声音和形体动作 ...

好的声音和动作,会像“无形的笔”,在你的心里画一幅画,画里有温度,有情绪,有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